三地踏访“三绝碑”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5月15 10:03:04
东坡书法、韩愈诗文、柳宗元事迹,一方碑刻聚集了“唐宋八大家”中三位文坛宗师,被人们誉为“三绝碑”。戊戌之春,笔者辗转四川眉山、广西柳州、湖南永州——
三地踏访“三绝碑”
三苏祠《三绝碑》。
眉山三苏祠有座碑亭,珍藏着历代碑刻共计150多通,有88通是苏东坡手迹刻石。《罗池庙诗碑》《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表忠观碑》是苏东坡著名的楷书四大名碑,其中《罗池庙诗碑》被人推为苏东坡书法碑中第一。
《罗池庙诗碑》就是为后世称颂的“三绝碑”。碑文云:
荔子丹兮蕉黄,杂肴兮进侯之堂。侯之船兮两旗,渡中流兮风汩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侯乘白驹兮入庙,慰我民兮不颦兮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莫来归,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北方之人兮谓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愿侯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苦湿兮高无乾,秔稌充羡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此乃苏东坡书韩愈之文,内容为歌颂柳宗元事迹。韩文、苏书、柳事,“唐宋散文八大家”,这通碑就占了三家,后人谓之“三绝碑”。因其句首云“荔子丹兮蕉黄”,故亦称《荔子碑》。
东坡书《荔子碑》之时,已经是晚年最后的闲暇时光。心境自然,敦厚空朗。通观此碑,行笔刚健,用墨浓重,结体疏密相间,体现出内美外拙、凝重雄强的风貌。苏东坡开创了宋代尚意书风,被誉为“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荔子碑》堪称东坡书法造诣的代表之作,宋人朱熹有“奇伟雄健”之赞,明代王世贞评为东坡“书中第一碑”。
四川眉山《荔子碑》。
眉山三苏祠里存藏着两通《荔子碑》,据旧拓本重刻。一通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眉州知州金一凤主持所刻。碑末有题识云:“此苏长公所书柳州碑也。康熙乙酉州牧金一凤谨勒于石。”金一凤是位博雅君子,每莅官一地,莫不访求前贤踪迹、修葺名物,方有“三绝碑”回到东坡故里之幸。然历经二百年风雨侵蚀,“旧刻磨灭殆尽”。1916年,眉山人又有重刻“柳州碑”之举,主事者为郭庆琮,据“友人张幼泉所藏宋拓本双钩勒石”。细加观摹,此碑以宋代拓本翻刻,形神兼得原碑之韵致。
“原碑”在何处?眉山人称《荔子碑》为“柳州碑”,这表明了它的祖本源出。
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三绝碑”的发源之地——柳州。
唐长庆二年(822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刺史任上后三年,柳州人民于罗池旁建立庙宇(时称罗池庙即今柳侯祠)以缅怀柳子在当地的政绩。次年春,韩愈于京师长安闻讯,撰写了《柳州罗池庙碑》一文以悼念亡友柳宗元,碑文附作《迎享送神诗》。
这首诗仿《楚辞·九歌》体而成,配以乐曲以为柳州人士祭祀时迎神送神(柳子)歌之。时中书舍人史馆编修沈传师书碑刻于罗池庙中,两百多年后,碑刻损毁。适逢苏东坡晚年贬官至岭南,渡海北归闲居广西合浦时,应柳人请求而书写了该碑的赞词部分(即《荔子碑》文)。
广西柳州《荔子碑》。
苏东坡逝世后二年即崇宁二年(1103年),北宋爆发了元祐党祸,殃及苏东坡,有关苏东坡的文物遭浩劫。苏东坡《荔子碑》手迹,劫后余生。几经保护辗转,在东坡去世100多年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重阳,苏东坡真迹刻石《荔子碑》首次立于柳州罗池庙,这块珍奇的“三绝碑”得以面世。然而传至明代曾不幸折断为三,散离委弃,之后又寻得,复合一体,实为一传奇。
无独有偶,与眉山三苏祠一样,柳州柳侯祠也有两通“三绝碑”。南宋所刻原件《荔子碑》嵌座在中殿最为引人注目处。高231 厘米,宽129 厘米,10 行,行16 字。此碑为柳侯祠的镇祠之宝,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其刻石技艺刀法恣肆狂放、深浅奇正、随笔赋形,与苏东坡雄奇、深厚的书法相得益彰。左侧碑廊为仿宋的清代复制品,亦能窥见“三绝”神采。
东坡法书因为刻成《荔子碑》而从偏隅之地的柳州不胫而走,名传遐迩。历代过往柳州的文人墨客莫不一睹为快。《荔子碑》也因此开始了真身复制、传布四方的旅程,这是中国碑帖传刻中的一件文化韵事。
“三绝”美谈传到柳宗元曾任十年司马的湖南永州更引“充羡”,曾三度重刻“三绝碑”。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永州司理刘可勤见读碑文,敬慕柳子其人其文,遂令人摹刻于永州柳子祠(即今柳子庙)中。自此,永州人士祭祀柳宗元也有诗文可读唱了。
清顺治年间,柳子庙经历兵火,变成废墟,“三绝碑”也荡然无存。时任永州知府魏绍芳等人捐俸重修庙宇,并且按照原碑拓本,重新刻石,使“三绝碑”重获新生。到了清同治年间,经过两百年风雨溶蚀,“三绝碑”已经面目不清。
同治六年(1867年),永州知府廷桂“新得柳州拓本”,让人重刻三绝碑。为避免新碑再受风雨剥蚀,廷桂创意将碑文分刻为四块,镶嵌庙宇的西墙边。为了说明重刻“三绝碑”的原委,廷桂亲自作跋,刻于《荔子碑》正文之后。此重刻碑现存于柳子庙正殿后墙壁,为湖南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湖南永州《荔子碑》。
“荔子丹兮蕉黄”。拨开历史烟云,我们分明能看到那三个高大的身影,听到“三绝碑”背后那首长歌,悠悠一曲,荡气回肠!
荔枝红了香蕉黄了。今天,泱泱华夏洋溢文化自信,葆有化育万物的文化厚土,传承创新,代代弘扬!
东坡文化网记者 吴晓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