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生于眉山

苏轼的眉山足迹丨三苏祠(上)——“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10月21 15:57:02



前言


众所周知,苏轼是眉山人。

从出生到31岁,除开汴京与凤翔的日子,苏轼在眉州老家一共度过了25年的时光。

古时眉山有句老话:“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大意为三苏父子吸尽了这片土地的灵气,致使花草树木都枯萎了。

这话虽然夸张,眉州沃土孕育了三苏父子,更规塑了他们的身心,这是毋庸置疑的。
 
一个孩子,成长为才子,再到举世公认的大文豪,每一个足迹都是连续而坚实的。25年的眉州时光,苏轼在此成长、成人,其意义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到了建功立业的年纪,他便再也未能返回故乡。各类历史文献几乎都没有系统记录过苏轼的眉州生涯,它们大多散落在史海里,需要有心人不断地寻觅、串连、考证,方可勾勒出苏轼的眉山足迹。


这个系列,便是这样的一次尝试。

诚然我们力量有限,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若有谬误,请读者予以指正。若读者手握可靠的历史文献,也欢迎大家为我们补遗。相信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尽可能勾勒出苏轼眉山生涯的全貌。

接下来,便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眉山足迹。



三苏祠篇


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山纱縠行三苏祠,我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其实宋代并无三苏祠一说,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为了维持家计,在纱縠行租下一间宅子,经营丝布生意。这便是三苏祠的来源。从出生到成人,苏轼在此度过了十余年的幸福生活。他乐观的天性,豁达的人生态度,皆与他儿时的幸福直接相关。

五亩园——三苏祠的由来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


——苏轼《异鹊》


三苏祠航拍

“先君子”,即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五亩园”,即苏轼的家。宅子不大,却很漂亮,“么凤集桐花”,说的是一种名为“桐花凤”的鸟儿,结群在园内桐树上筑巢。这种鸟儿周身五彩斑斓,今人考证,“桐花凤”即“蓝喉太阳鸟”,古时常见于川西平原,但今日已很少见了。

草木繁茂,花鸟相依,这幅美丽的画面,恰似苏轼幸福童年的缩影。父亲苏洵喜欢四处游历,长时间没在家,故苏轼儿时多是母亲伴着,这也挺好。苏洵是个烈性子,脾气火爆,苏轼的天性一如其父。程夫人向善向佛,直可用“上善若水”来形容。她操持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更平衡了苏轼的烈性子,赋予他德性与良心。

调皮的苏轼掏鸟窝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可俯而窥也。”


——苏轼《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桐花凤,即蓝喉太阳鸟

苏轼儿时调皮,大约也掏过鸟窝,程夫人痛恨杀生,厉声喝止,再给了苏轼一把鸟食。苏轼手捧鸟食来到桐树下,鸟儿们也愿意和他亲近了。久而久之,苏宅的鸟儿感受到了人们的善意,变得不再怕人,那鸟巢筑得越来越低,俯身就能看见。后来苏轼做了官,记下此事,以喻行仁政者,先得有一颗良心。

好奇的苏轼挖宝藏



“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地。视之,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而已。”

——苏轼《记先夫人不发宿藏》



苏祠一隅

聪明的孩子往往好奇心强,苏轼更不在话下。儿时家中有处泥地陷下去了,地下有个罐子,盖着一块乌木板。乌木乃名贵木材,那罐子里多半有宝。婢女动手要挖,被程夫人喝止,并命人将那罐子重新埋好,更不准苏轼来挖。

而后近一年时间,苏轼想着那个罐子,手痒心更痒。他绕着那地方转圈圈,久而久之竟生出了幻觉,以为那罐子里有人在咳嗽。但无论如何,他终究没敢动手。


苏轼在凤翔任签判时,遇上了同样的事,王弗只一句“使先姑在,必不发也”,便让苏轼惭愧不止。可知母亲的话在苏轼心中是何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