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东坡文化>眉山苏轼>名动京师

好马遇伯乐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9年07月04 11:08:40

  1054年,礼部侍郎张方平出知益州,即成都。这张方平是个奇人,喝酒百杯不醉。他自小阅读经史,过目不忘,在政治与学术两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并且他礼贤下士,好挖掘乡野遗贤,来蜀之前,便了解到蜀中有苏洵这样的人物,很想见一见。上任成都后,苏洵来拜访他,两人气味相投,聊得很欢。张方平辟了间屋子留苏洵住下,并上书朝廷,保荐苏洵为成都学官。怎奈苏洵官运不佳,朝廷那边始终没动静,搞得他相当郁闷。

  终究是做父亲的,都盼着孩子能有出息。自己的事暂且搁下,苏洵为两个孩子谋起了前程,他带了苏轼兄弟同赴成都。见了苏家二子,张方平喜欢的不行,尤其是苏轼,惊为“天上的麒麟”。苏辙只有17岁,但也不错,张方平以“国士之礼”接待二人,规格甚高。眉山三苏,与益州太守共聚一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谈天下大事,快活得很。

  这事儿很快便传开了,苏轼与苏辙在成都也成了名人。两位年轻公子,不单生的高大帅气,并且风华正茂,是太守府里的贵客。兄弟二人一同骑马出游,惹得成都姑娘们芳心摇动,投去火辣辣的目光。大约苏轼与苏辙也挺享受这种气氛,但也仅限于此。他们在前面自顾自地逍遥,任那背后的少女们窃窃私语:“若能嫁给这二人,那才叫美呢。”旁人提醒:“大苏小苏都已经娶过了。”少女们叹气:“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嫁给二苏呢?能有这等福分,命好!命好!”多年之后,苏辙作诗感慨:“成都多游士,投谒密如栉。纷然众人中,顾我好颜色。”

  苏洵琢磨着,打算先让二子先在本地参加乡试。而张方平认为这是大材小用,建议直接赴京赶考,怕这父子三人或有麻烦,他还硬着头皮给翰林学士欧阳修写了封介绍信,推荐三苏。其实张方平与欧阳修私交并不好,二人因政治立场不同,曾发生过激烈摩擦,搞得几乎绝交。写这样一封介绍信是要冒风险的,万一欧阳修计较前嫌,那不就坏了三苏的前程?或许张方平有过剧烈的思想斗争,但他心里也清楚,以欧阳修的风度,不大可能干这种小人之事。事实正是如此,在京城,欧阳修对三苏的大力推举,比张方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两位北宋大人物劲往一处使,日后也以此为契机,泯去了彼此的多年恩怨。

  1056年三月,三苏父子启程,骑马北上,到陕西马累死了,改骑驴子。一路上备尝艰辛又饱览风物,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一千七百里,终于到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