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小传:何学斌和她的家乡情怀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3月02 11:25:23
人物简介:何学斌,眉山市东坡区人,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南海特聘画家,被国家人事部授予“著名国画艺术家”称号。
何学斌老师在全国名气很大了,而她留给家乡人的印象是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她原是眉山县太和镇的一个农家女,自幼学画,四十年来几乎每天提笔。眼下她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南海特聘画家、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画家……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也曾带上她的画作,作为赠送外国友人的珍贵礼品;她在中南海泼墨作画;她的力作、取材于丹棱县梅家湾水库的《和谐之春》,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她先后有八幅水墨画挂在人民大会堂,其中一幅《上善若水 德行天下》挂在金碧耀眼的贵宾厅……
荣誉与光环背后,她依旧谦逊
显然,何学斌老师早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了,即便是在名流如云的北京,她也是同行争羡的艺术家。她时常出入的地方,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她飞遍了全国各地,又作为知名画家出访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并将诸多取材于眉州山水的作品,展示给国外的观众。
荣誉和光环,会让何学斌老师变得骄傲吗?
作为享誉京城的著名画家,她当然值得骄傲。可是作为生活中的普通人,她又是谦逊的,低调的,平和的,亲切的。对她来说,角色的转换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她昨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或全国人大办公楼,今天就走在太和镇或悦兴镇的乡间小路上,与乡亲们话家常……
不是每一个知名人物,都能像何学斌这样的。很多眉山人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平凡的生活点滴,真实而感人
何学斌回眉山,在家里是要做家务的,买菜、做饭、洗衣裳。她习惯了,侍奉年老的双亲让她很欣慰。由于长期在外,每次回老家,必尽孝心。对一个心地善良、常思报答的人来说,侍奉双亲是享受。父母高兴,她就高兴;兄弟姐妹快乐,她就快乐。她父亲七十多岁了,身子硬朗,常居乡下,勤于各种农事,连邻居们都为他捏一把汗。老人家驾驶着一辆机动小三轮,旋风般进眉山城,旋风般回太和镇,经女儿屡次劝告才作罢。父亲那股子执着的劲头,母亲的那般慈悲心肠,在何学斌的艺术创造和日常生活中,皆是般般呈现,平实而感人。
二十多年前,何学斌的丈夫罗先生因病去世。她侍奉公公婆婆,毫无怨言。时至今日,八十高龄的公公一有病痛,何学斌就从外地赶回来。
何学斌对住宅小区的门卫师傅也是很好的。她对眉山的领导、朋友、同事,都是彬彬有礼的。一起吃饭时,总是她在忙,忙于布菜、添菜、斟饮品;招呼饭店的服务员,她总是面带微笑,言语温和。
曾有伟人讲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苏东坡也有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园乞儿。”
何学斌,她的为善、为学、为艺术,真是值得浓墨书写。
画笔里的家乡情 难忘故乡美
何学斌的许多佳作,取材于家乡的佳山水、美田园,例如她画仁寿县黑龙滩的名作,将碧水青山“搬”上了宣纸,挂于中南海部长会议大厅,广受美术评论家和读者们的赞誉。她画洪雅、画青神、画丹棱、画东坡区……川西坝子的好风光,年复一年滋润了画家心灵。而画家的笔端蕴秀,是源于她那始终不变的家乡情怀。
何学斌,有一颗饱满而又晶莹的心。
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后,她在北京等地奔忙,为眉山市筹措各类善款,总计3000多万元。她陪同从北京来的红十字总会领导、从香港来的善款捐赠者考察灾区,去洪雅县东岳小学,去丹棱县何场中学。一步一个脚印,脚印里全是家乡情。
走遍了天南地北的何学斌,心系眉山的一草一木。
将来,她会画得更多,做得更多。只希望她别太累,保重身体!
(刘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