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体现出了中国女性典雅秀丽的独特韵味,摇曳身影,举手投足间处皆是东方式的轻盈曼妙。
在眉山市东坡区,有这样一家旗袍工作室,里面陈列的手工旗袍,或古朴、或典雅,让人纷纷赞叹其精致。
工作室的主人,曾是一名有着稳定饭碗的建筑设计师,后来辞去工作学习制作旗袍,创业开工作室。
她就是旗袍设计师谭嘉,沉静的手工,缄默的缝制,在旗袍中诠释传统华服之美。
专注旗袍的谭嘉。
1998年,24岁的谭嘉从四川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怀着对服装设计的梦想,到深圳一家服装公司任首席设计师。打拼几年后,小有成就:繁华街头醒目的广告、商场专柜的大幅陈列图、服装展示会画册……都有她设计的女装作品。
当工作占满生活,谭嘉开始意识到情感对自己的重要性。2004年,她毅然放下在深圳打拼的一切,回到家乡眉山,嫁人、生子,并在东坡区从事建筑设计,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奖。闲暇之余,她会在服装论坛“潜水”,看到网友的设计才华,藏在心底的服装设计梦又再次发芽了。
2010年初,谭嘉到贵州苗族苗寨探访民族服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节日里,当地妇女会穿上盛装,把历史披挂于一身的民族服饰所呈现的美感,让人惊叹!”从那段经历中获得的滋养,让谭嘉至今印象深刻,“一件服饰,完美诠释出了一种创造力、一种手作之美。”
回来后,谭嘉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做一名手工艺人。她翻阅民国时期大量的服饰资料,系统地研究旗袍的缝制与技巧,一心钻在了旗袍制作学习里。2010年5月,谭嘉缝制了自己的第一件旗袍,并在服装论坛发表,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喜爱,让她坚定了走手工艺之路的决心。一年后,谭嘉辞去建筑师的工作,创业开起了旗袍工作室。
“那时工作室就我一个人,所有制作工序都是自已一个人完成。”谭嘉回忆起过去学艺的日子:为提高制袍工艺,去上海拜访精于做旗袍的老师傅,到香港看旗袍最新的设计,探访杭州老一辈的旗袍收藏家,去北京学习手缝工艺……由于手艺精良,她渐渐树立了自己的口碑,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专程到工作室来定制旗袍。
2016年年底,谭嘉获邀,到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欧洲行展览交流活动《大国工匠—中国传统手工艺作品展》参展。“手艺人不能只专注自己手里的东西,需要开阔眼界,才能把更好的理念融入到创作中。”在半个月时间里,谭嘉带着自己的12件原创旗袍,从意大利米兰到英国伦敦,再到牛津大学,让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她的旗袍还得到了许多外国朋友的喜爱。
“拓宽眼界后,才明白有太多东西可以古为今用,太多东西值得去学习和摸索。”回到国内,谭嘉没有骄傲和止步,而是继续埋头于工作,在老袍里学古找味,领悟传统工艺与中华文化。
2018年,谭嘉取意宋代美学,巧构“宋韵流风”系列旗袍,将旷远尘封的宋韵剪裁成灵动的旗袍。谭嘉介绍到,其中一件墨韵仙鹤旗袍,就是从宋徽宗的《瑞鹤图》获取的灵感,绿灰底色,“黑色屋檐”设计成了滚边,“黄色的云”幻化作线条与滚边呼应,“古建筑的瓦”变成了扣头,活灵活现的仙鹤刺绣点缀裙摆……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古味诗意,像宋徽宗那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窈窕身影,衣襟摇曳,尽是宋词。
为了将东坡文化融入旗袍,谭嘉还创作了墨竹疏影、竹绿新雨等系列。比如墨竹疏影这件旗袍,灵感取自苏轼的诗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先生爱竹,我就以淡绿色为底,竹子刺绣于旗袍,衣襟盘扣也是竹,显得生意盎然,绰约风姿。”她说。以东坡先生爱竹设计的竹韵旗袍,盘扣衣襟处为竹子造型。
做旗袍近十年,谭嘉认为,做旗袍是一个人的修行,像电影《百鸟朝凤》里那句:“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只有用心去揣摩、去体会老艺人的手工技巧,才有底气去传承与运用,真正做出有底蕴的旗袍。
要做出一件好旗袍,首先要揣摩顾客的身形和气质,根据其特点及要求设计,还要测量几十个部位的尺寸。设计、制版、滚边、合肩缝、装袖、做夹里、缝制花纹、整烫……“细致地算,完成一件旗袍有上百道工序,任何一个步骤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谭嘉介绍到。“好的旗袍必是裁剪精准的,宽一分太肥,窄一分又太瘦,必须有一种贴身而行的效果,就像是一种人体的反雕塑,没有任何冗杂多余的部分。”做旗袍久了,谭嘉有了一套自己的做袍心得,恰到好处的收腰,精神干练的立领,古朴典雅的盘扣,加之优雅的双开衩……
时光荏苒,东方女子的审美几经变幻。谭嘉一直崇尚老旗袍的手作之美,坚持手工缝制旗袍,在面料上也颇下心力和血本。“一件好旗袍,绝无速成的可能性。”在谭嘉看来,旗袍的风雅是骨子里的,也只有量身定做的,才能穿出自己韵味。
“袍如修行,而我在路上。袍练手,也练心。”谭嘉说,想让更多人感受中国风的魅力,让更多人穿上旗袍,移步生香,“既然完美不可得,那就一点点去接近吧。”东坡文化网记者 罗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