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的农房一半是茅草屋一半是瓦房,烂田埂边杂草丛生,低矮的电线杆静静地矗立着,看起来“弱不禁风”。
丹棱县本土摄影家杨培珍在幸福村按下快门时,并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会成为一个时代丹棱农村面貌的珍贵记录。“我那时没事的时候就到处跑,拍照练手,照片里的场景在当时并不算什么稀奇事。”杨培珍说,这几十年间,幸福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照片中的情景早已不存在了。
杨培珍镜头记录下的幸福村以前的房屋。(杨培珍 摄)
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在丹棱幸福古村拍摄,影片中的场景与杨培珍拍摄的照片中相差无几。烂泥房、小池塘、泥巴路……因为贫穷落后,人们忙于生存,爱情成为这里的奢侈品,这也是影片表达的观点。
“以前真穷啊,吃玉米糊,穿补丁衣,日子只能说是一天天地熬下去。”今年74岁的幸福村4组村民熊国材回忆道。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幸福村,这里的村民才慢慢能吃饱穿暖了。这便是影片后半段展现的情景。
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日子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较大改善,茅草房变成了瓦房,但离小康仍有很大一段距离。
由丹棱县文广旅局提供的一张老照片中,幸福古村标志性的夫妻银杏树下,两个少女正在向前走着。该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没有记录下具体的拍摄者,这张照片的拍摄年代和当时的具体情形已经不为人知。但从照片中两位少女穿着的小西装、超短裤可以推测,拍摄时间应该是20世纪90年代左右。从照片中反映出的幸福古村当时的环境和少女背的包、穿着的衣物等也可以猜测,她们大概正在准备离开这里去远方,为过上更好的生活奋斗。
“幸福古村真正有了特别大的改善,还是要从2000年说起。”熊国材说。
2000年,幸福村开始鼓励引导村民大规模发展水果产业,种李子、桃子,后来又种茶,到2010年,村里基本就没有种传统粮食作物了。“跟栽秧子相比,日子就好多了。”村里的老人们说道。如今,村里主要发展脆红李,辅助发展猕猴桃、桃子、核桃、大雅柑等。全村脆红李种植面积达3800余亩,已完成脆红李绿色食品认证,正在申报脆红李农产品地标,并形成了以脆红李为主,茶叶、桔橙、蜜桃和山地鸡、土鸡蛋、铁皮石斛相互支撑的5000亩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村里连续3年举办脆红李采摘节暨乡村旅游节,生态农业生机勃发。
2013年,当地村民还组织成立了幸福村产业专业合作社,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服务,并编撰了脆红李地方种植标准手册。目前合作社有技术骨干24名,社员1000余名。村民们抱团营销取得了收益,村里水果的品质提升了,价格也上来了。2017年,该村农业产值就突破了5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
2014年,幸福村4组以其独特的古村落资源,被列为了全省13个乡村旅游提升试点项目之一,开始打造幸福古村。在省、市、县各级全力支持下,该村以“质朴原乡”为特色,坚持“严格保护、尊重传统、适度开发、产村相融”的原则和“规划引领、整合资金、示范打造、招商引资”的路径进行保护性提升开发,将农业产业与农耕文化相结合,把乡土山货同乡村旅游相统一,被评为了农业部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生态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名村,入选第三批四川省传统村落、首批四川最美古村落。2016年3月开村以来,幸福古村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0万人次。
络绎不绝的游客让当地不少村民依托乡村旅游办起了农家乐,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人多时一天要接待近200人次,收入比之前翻了几倍。”古村内幸福农庄农家乐负责人龚利华笑呵呵地说。2015年,看着村里乡村旅游打造得如火如荼,在村集体的鼓励和引领下,龚利华将自家房屋改造后开起了农家乐。“在外打工20多年没有存下钱,没想到回乡后每年都能存几万块,我们的钱包鼓起来了,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他说。
幸福村夜景。
沿着石板路走进村里79岁的老人龚绍荣的龚家院,只见进院的阶梯、院里的地面都是由一块块不规则的石头铺成的。龚大爷说,石头是幸福村的一大时代记忆,不仅是村民的农家小院内随处可见“石元素”,颇有些年头的田间的引水沟渠、跨越溪流的单孔拱桥赵桥、翻越顺龙山的茶马古道也都是由石头堆砌而成。石头成为幸福古村一道特别的风景线和独特的时代印记。
其中赵桥对幸福古村来说意义非凡。赵桥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采用中国传统的拱桥技术工艺,由当地民间工匠设计建造而成,如今依然坚固如昔,造福着幸福村的人民。据说,“赵桥”名字由来是为了纪念一位姓赵的老人。当时这座桥修建进入尾声,最后只需要在桥中央安上一块“杀尖石”,就大功告成了。后来从河岸边一家卖豆花的母女手中得来一块杀尖石安到桥上,发现严丝合缝,就像比着做的一样,更怪的是,这块石头放下去后,就再也取不出来了。当时建造者立即就找到这对母女了解情况,据母女描述,这块杀尖石是一位姓赵的老汉留下的,去找赵老汉,老汉却仿佛消失了一般,为了纪念这位神奇的老汉,人们便将此桥唤为“赵桥”。幸福古村所在的地域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称为“赵桥”。
而田间的一条引水沟渠,则是承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段重要的时代的印记——农业学大寨运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国家鼓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力发展农业,幸福村当时迎来了不少知识青年。沟渠上刻的字样已经模糊不清,但仍然可以使用,横跨在田间的沟渠足以想见当时的人们热火朝天抓农业发展的场景。
房屋是幸福村又一大时代印记。幸福古村现存的房屋大多为四合院结构,建于清末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房屋原貌保存完好。由于地处山区,村里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远远望去,高低错落,与周围的山坡融为一体,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感觉。一个名为“知青点”的院子便在其中。小院不大,正房和厢房各三间,一进院门,院内已经无人使用的石磨成为印证一个时代的装饰品,留下了知青下乡年代的影子。
目前,幸福古村共开办了13家农家乐、3家民宿。该村还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旅游管理有限公司和旅游管理协会,抱团整合资源,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村民在古村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可享受“五重收益”:房屋出租收益、参与古村建设劳务收益、合作社分红收益、开展经营性类项目收益和土地流转收益,人均收入在2013年11080元基础上翻了一番,达到21800元。此外,村集体通过成立合作社、整合资源、对外招商、引资入驻、提供服务,在古村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可取得“四大收入”:停车场供游客停车收入、企业协调服务收入、村民服务管理收入和顺龙山货销售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13年3000元基础上翻了几十番,突破17万元。
今年6月10日至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在眉山举办,幸福古村作为其中一个参观点,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厄瓜多尔、摩洛哥等国家大约180名嘉宾前来考察,对幸福古村的独特韵味赞叹不已,幸福古村惊艳世界。
如今,幸福村已经迎来发展的新纪元,但时代的印记仍然留在幸福村的一石一木、一桥一院中,成为宝贵的财富。幸福村始终细心保护着这些宝贵财富,用实际行动证明,时代的记忆不仅是来自过去的老照片,也可以在当下的生活里。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幸福古村还有意识地将某些时代记忆以特定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古石、古道、古桥、古树、古院……幸福古村具有鲜明的“八古”特色,是少有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农业学大寨和知青岁月均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印迹。这是时代给幸福古村留下的印记,成为了幸福古村珍贵的财富。
如今,走进幸福村,只见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土墙青瓦的川西民居院落与村内千年银杏夫妻树、龙抬头等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缓缓展开。幸福古村在保护过去时代留下的印记的同时,努力创造值得铭记的新的时代印记。千年银杏树仍然在村口眺望,守护着这片土地。
东坡文化网记者 林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