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诗书城>特别策划>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青神竹编:始于一种工具 成为一种艺术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10月08 16:14:37

640.webp (12).jpg


青神的竹编传统技艺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千年发展,从制作竹筷、竹席等生活用品,到编织竹编工艺品以及制造生活用纸、家装材料,如今青神竹编以新、奇、特、绝的神韵“艺甲天下”,已由简单实用的传统竹编发展成为集文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工艺竹编。

一路走来,青神竹编成绩亮眼。2000年5月,青神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青神县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编)”。同年,青神竹编被国务院、文化部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40 (2).webp (4).jpg

1984年, 第一期竹编培训班学员。(陈云华供图)

源于劳动智慧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青神先民就已经开始用竹制作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史料记载: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间(827-835),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篼筐盛物,编竹子扇扇凉等,这类竹制生产生活用具应用广泛,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

到了宋代,据传,苏东坡在中岩书院就读时与青神才女王弗相恋,王弗见苏东坡在中岩山上被蚊子叮了一身包,十分痛心。为了帮助心上人解决蚊虫叮咬之苦,她请篾匠教她竹编技术,学成之后,编织了一把精美的竹宫扇,作为“定情物”送给了东坡。王弗用竹编织宫扇的做法启发了篾匠们,他们开始学编竹宫扇,将其称为“东坡宫扇”,青神的竹编扇子从此就出了名。那时候,民间竹编用品也增多了,形成了竹制品生活、生产用具市场。

明朝时期,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人称余翰林)。在进京做官期间,他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成的,样式非常精美,现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

到了清代光绪年间,青神的竹编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当时编的竹宫扇已经相当精美,被列为朝廷贡品,现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工艺水平又有了新的发展,竹编艺人能够在扇面上编花、编字了。特别是抗战时期,竹编艺人开始用很薄、很细的竹丝编成有“抗战到底”字样的扇子。县内进步人士还组织了几十名竹艺巧手,用细竹丝编成斗笠,边沿写上“抗战到底”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竹编业得到快速发展,家家户户都用竹编织器具。

新中国成立后,青神竹编除了保留传统的晒簟、簸箕、箩筐、篼、篮、粮屯、蒸笼、鱼具等30多种生产、生活用具外,还新开发了竹编凉席、枕席、竹水瓶壳、工艺型竹扇等。

说起往昔岁月,有一段令青神人骄傲的历史不得不提。据竹编大师陈云华回忆,开国大典时那八个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大红灯笼就是用青神单竹制作的骨架。


640 (2).webp (6).jpg

1968年,陈云华在南城乡(现为南城镇)三大队办的第一个竹编作坊。(图片由青神县竹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提供)


640 (2).webp (5).jpg

1985,改坐标编织为看图编织。(陈云华供图)

竹编改变生活


青神自古便有“人人用竹编,户户都会编”的传统。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日,一张第一个竹编作坊的老照片,将青神竹编的记忆拉回到了从前。照片中,人们正在制作竹编产品,每个人都有分工,各人做各人的部分,一旁制作好的竹编产品小巧、轻盈,一看就是生活的好帮手。

1968年,21岁的竹编匠人陈云华在南城乡(现为南城镇)三大队办起了第一个竹编作坊,想要生产更多的竹编制品,推向市场。后来,随着中美邦交正常化,青神接到一大批外贸订单——编几万个飞碟、圆箩、笸箩、蛋篼等手工艺品,供给美国。因为出众的手艺,陈云华受命从村上8个生产队每队抽调2个人,专门编制这批销往美国的竹工艺品。16个人编了两三年时间,给村里换回了3台手扶式拖拉机。

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第一期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在此时应运而生,三天之内报名就达到120多人。学员们急切渴望学习一门技术,利用自身所长在家乡有所作为。经过三个月的技术培训,学员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竹编技术。培训班主办人陈云华把学员们编织的篾制生活用品收集起来,进行统一销售。

那一年,陈云华接到了一笔订单:为一对新婚夫妇编织新婚贺礼。他冥思苦想之后,从一把竹扇上的“保家卫国”几个字得到了灵感,尝试着编了一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竹编书画。这份新婚贺礼让客户非常满意,这让陈云华意识到,青神竹编不能再局限于制作简单的生产生活用品,而应该注入艺术灵魂,升级为工艺品。

640 (2).webp (7).jpg


今日竹艺博览馆。


640 (2).webp (8).jpg

青神竹编的国际化。


插上艺术翅膀


1985年,陈云华改革坐标编织为看图编织,使青神竹编画对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力大幅度提升。

1987年,在自贡“龚扇”创始人龚道林师傅的指导下,陈云华、张保珍学会了制作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并制作了编织细竹丝用的“钩针”。掌握这两项技术后,青神竹编匠人们编织出了一系列精美的竹编字画,青神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性大幅度提升,并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为了提高竹编技艺,青神竹编大师还发明了许多工具,如篾尺、篾刀、刮刀、篾锹、风刚刀、剑门、勾针、排针等等。此外,青神竹编在装裱形式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由竹编大师张德明发明的“精裱竹编技术”,综合利用中堂画幅、横幅、楹联、挂屏、座屏、幅式、长卷等多样形式,使青神竹编更具观赏性和收藏性。这项技术也获得了国家专利。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编字画编织技艺开发的新产品创历史最高记录,共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竹编艺人能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艺术含量极高的惊世之作,如竹编画《清明上河图》《八仙图册》等。

青神竹编逐渐发展成为该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全县经济发展、农民奔小康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5月15-19日,文化部在江苏省昆山市政仪镇召开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命名暨现场经验交流会。会上,青神县被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当时全国唯一的)。2000年6月7日,青神县委、县政府在县电影院门前的雕像广场举行了隆重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揭牌仪式。

2016年,第九届中国竹文化节在青神举办,这是眉山建区设市以来承办的首个国家级会节活动,来自加拿大、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人民汇聚青神,与青神竹编文化亲密接触。青神竹编文化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交流桥梁和发展平台。

2018年6月29日,2018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在青神开幕。在开幕式举行的授牌仪式环节,大会授予青神县“国家青神竹编产业示范园区”“国际竹藤组织竹产品展览基地”“竹子技术培训青神基地”称号,为新成立的“四川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授牌,并为青神竹编大师陈云华颁发了“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证书。当天17时许,2018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竹产业和竹产品招商推介暨合作签约活动在青神举行。论坛现场共签约18个项目,总投资165.61亿元。其中,青神签约项目11个,投资金额为55亿元,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上个世纪70年代,青神人民用竹编产品换回拖拉机,50年后,青神竹编逐步成长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绿色富民产业。

2019国际(眉山)竹产业交易博览会于9月27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开幕,主展馆是位于青神县的国际竹产业展览中心,300余个国内参展商以及来自澳大利亚、日本、泰国、印度、马达加斯加、厄瓜多尔等30家国际参展商在15000余平方米的展馆集体亮相。展会期间,还举行了2019国际竹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颁奖仪式、“竹与生活”抖音大赛、种植纪念竹、中国竹产业高端论坛、“味在眉山”食品展销及竹编文化之旅宣推、竹产品展示展销等系列活动。青神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了近年来竹产业的沧桑巨变,以及新时代青神谱写的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东坡文化网记者  肖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