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诗书城>特别策划>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从“三转一响” 到“汽车楼房后花园”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10月08 16:03:14

640.webp (12).jpg




当一个搪瓷盆、一个暖水壶做为嫁妆就能牵手一生的时代渐渐远去,当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三转一响”时,我们突然发现,社会的变化实在太快,日常生活的模样也早已改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历史长河中,70年就仿佛是弹指一挥间,但这70年,却是我们无法忘怀的70年,是沧桑巨变的70年。从生活方式的变迁中,我们不难窥探“幸福”的容颜。




640.webp.jpg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养蚕业。(东坡区档案馆供图)


“三转一响带咔嚓”


20世纪60年代开始渐渐流行的“四大件”,也被称为“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半导体(收音机),这每每让上了年岁的人如数家珍的物件,伴随着当时的人们走过了一段又一段让人记忆犹新的历史。


当一个人有了这“三转一响”,意味着他的家庭已经达到当时的小康水平。“三转一响”折射的是物质和精神匮乏的年代里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侧影。


保存在东坡区档案馆里的一张老照片,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那个年代幸福生活的样子。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照片拍摄于太和镇名叫肖集琼的养兔专业户家中。在照片里,一对年轻的夫妻正带着笑意忙碌着,不同于传统的男耕女织,这对夫妻是丈夫在“嘎吱嘎吱”地踩着缝纫机缝制衣服,而妻子在喂养兔子,一只只兔子活蹦乱跳,生机勃勃;两个孩子挨在一起,可能是在埋头写作业;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在空地上啄米;收音机摆在缝纫机前的一个凳子上,自行车停在院坝的角落里,也许丈夫的衣袖里还藏着一块手表。


虽然现在已经不能知道肖集琼家里当时的具体情况,但从照片上的物件和女主人的笑容来看,不难推测他们的幸福指数。


在当时,一辆崭新的“永久”或“凤凰”牌自行车飞驰而过,都会吸引周边行人的目光;袖子不经意一捋露出的手表,仿佛让整个人气质都提升了不少;缝纫机的功能不仅是缝补衣服,还能点缀门面;收音机就更稀罕了,一家几代人都能静静地围着这个“话匣子”听歌听戏和了解国家大事。


“1988年,我们家买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花了255元。”曾经在仁寿县一家棉纺厂工作的郭菊芬说,当时,她的工资是一个月30元,丈夫的工资是一个月68元,除去日常生活开销,存了大半年的钱才够买一台缝纫机。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缝纫机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做新衣服,而是缝补旧衣服和做简单的被单、枕套等,因为制作衣服的技术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需要裁缝店的师傅剪裁制作。


通过和厂里的纺织女工交流与借别人的服装制作教程书来看,有了缝纫机以后,郭菊芬也开始学习简单的服装制作。丈夫的背心、女儿的小裙子和父母的长裤……虽然自己做的衣服样式单一、花色素雅,但穿在家人身上,郭菊芬心里也像蜜一样甜。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三转一响”让一个个小家庭有了阔步向前的经济底气,而“咔嚓”的流行,更反映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渴望。


“咔嚓”就是照相机,那是按下快门时的声音。照相机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江湖地位”,可谓是“至尊”级。那时候绝大部分人照像都是去照相馆,工作人员有适合各个年龄阶段顾客的布景布,常常是拉下一张布景,照相机闪光灯一亮,因为提前会提醒不要闭眼,顾客还顶着光亮强睁着眼睛,就留下了一本正经的照片。在照相馆拍照,不仅程序枯燥无味,拍照场景也相对单一,如今,相同年龄阶段的好友聚在一起,往往都能发现从前拍过相同背景的照片。


在那个年代,如果一个家庭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咔嚓”,绝对是相对富裕且思想开明的家庭。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照相机也发生了飞跃性的变迁。从手动到“傻瓜”,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从120相机到135相机,从国产海鸥到佳能、尼康,现在,一个个小小的手机也能代替照相机,不仅拍照以后能实时传送给别人,还能进行“美颜”,让照片趣味性与观赏性十足。



640.webp (1).jpg

太和镇养兔专业户肖集琼家的照片。(东坡区档案馆供图)

汽车楼房后花园


时光荏苒,见证芳华;光阴飞逝,谱写华章。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转一响”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中国从贫穷落后逐渐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从拥有一辆自行车就能让邻居羡慕的往日时光,到汽车已经全面普及的现在,斗转星移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如今,有房有车几乎是每个小康家庭的标配。


在仁寿县水利社区村民聚居点上,一栋栋具有川西风格的“小洋房”有序排开,雅致的木质走廊从一处池塘上跨过,小桥流水,微风习习,树叶泛黄,秋意渐浓。趁着天气还不太冷,每天午后,和往常一样,76岁的张俊英和老伴童学文都会拿着杂志去凉亭里看书。“子女都在外地,我们年纪大了,回到家乡生活感觉更加舒适。”张俊英说,在成都虽然有房,但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更适合年轻人拼搏奋斗,她更喜欢闲来可听花落花开的悠闲“慢生活”。


张俊英和童学文结婚已经50多年了,50年的爱情婚旅,见证的是斑斓的世界,50年的春水悠悠,织就的是五彩的生活。银发如雪,两两相携,他们都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岁月。那些风雨相随的时光里,相知相爱的点滴,柴米油盐的琐碎,如今剩下的都是幸福甜蜜的回忆。


“我们那时候没有谈恋爱,没有婚礼,结婚后就一起努力奋斗。”张俊英回忆,那时候的愿望就是以后能每顿都吃上肉,根本想象不到能过上现在的日子。至今她都还记得,当时买的第一辆自行车,铃铛“叮铃叮铃”,每次听到那个声音,就知道家人已经回来了。空闲时候,会耗费很多精力去擦拭自行车,直到它闪烁出锃亮的光泽。如今,自行车早已没使用,家里子女都有了小轿车,自己也住上了两层楼的“小洋房”,晚年生活怡然自得。


张俊英说,10多年前,童学文身体状况就不好,几乎不能正常走路。自从回到水利社区后,童学文的身体反而一天天好转,甚至有时候还能跳跳广场舞。“我们的家就像花园一样,每天生活在花园里,心情怎么能不好呢?


目前,水利社区正在规划种植三角梅。因为三角梅花期长,易栽种,造型美观,大家都期待着过一两年,水利社区就能变成路边有花、房前有花、屋后有花的“花园社区”。


和张俊英住在“花园社区”不同,对于不少生活在眉山城区的市民来说,高楼大厦限制了绿地的面积。但随着东坡区提出“建生态城、文化城、活力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为城区生态建设点赞,纷纷感叹仿佛生活在公园之城里。


“我喜欢带着耳机在东坡湿地公园里面跑步,特别是夏天的夜晚凉风拂面,让人有种回到年轻时的感觉。”居住在东坡区湖滨路的市民梁德元今年49岁了,听歌和跑步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爱好了。梁德元以前在外地工作,买过一个收音机,那时候不仅喜欢听蒋大为、李谷一、邓丽君等歌星的歌,也喜欢听评书,后来,听歌的“装备”变化了,从CD到随声听,从有线耳机到蓝牙耳机,但喜欢的歌曲却没有变,依然陪着他见证着生活的变化。


现在,因为年纪大了,早已不再外出工作,梁德元有更多的时间感受家乡的发展,他有时候会用手机拍下各种公园的照片,发给外地的朋友,邀请他们前来眉山旅游。对他来说,城市的公园让生活的幸福指数高了不少。


轻舟已过万重山,新时代的浪潮已扑面而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向前迈出的一小步,生活模样的改变也是沧海桑田的历史中的一个小插曲,我们期望,晴朗蓝天下,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会越来越好。



640.webp (2).jpg  

如今的新农村。


来源:东坡文化网记者  郭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