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华故居:老屋走出爱民将军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9年01月03 16:21:06
在潘文华的老家仁寿县文宫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社区、街道甚至公寓。对潘文华本人,历史有太多的说法和故事:他是国民党的大军阀,手下领过很多兵;他是识时务的英雄,关键时刻和共产党合作,彭县起义让四川免于战乱;他是大好人,捐款为家乡办学校、兴教育;他是重庆市第一任市长,在他手里,重庆由一个单纯的军事要塞变成一座近代城市……这些流传在潘文华身上的故事,与他成长的环境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期探秘带您走进潘文华故居,探寻其成长轨迹。
潘文华故居正中间的一间房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
【一】
在仁寿县文宫镇,潘文华故居所在的村落显得很是安静,故居内的布局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全木质结构,干净而宽敞。故居堂屋里挂着潘文华的照片、生平事迹简介,单从阳台扶手和楼下柱头上的雕花上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身份不一般。
上世纪30年代,潘文华在自家老宅基础上修建了这个房子,专给回乡招募的兵丁做营房。据当地村支书汤云春介绍,潘文华在老家的房子之所以这么低调,是因为他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外面做一番大事业,而非做土霸王。
1886年10月16日,潘文华出生在文宫镇棕树湾一个秀才之家,母亲江氏育有潘文华和三个姊妹。五口之家原本平淡,可在潘文华6岁时,生母江氏病逝,生活突然变得坎坷起来。1896年,家里的经济支柱父亲也撒手人寰,10岁的潘文华及其兄弟姊妹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幼小的潘文华在亲戚资助下,几番进出私塾,断断续续维系着学业。
1900年,14岁的潘文华与二叔潘贵成一道上成都谋生,经父亲的朋友贾金华介绍,到一家药店当起了学徒,两年后离店从戎,直到1950年11月12日因病在成都逝世,在文宫老家的日子屈指可数。
常有游客前来探寻潘文华的故事。
【二】
一个操持家国大事的军人,是如何做到时时记挂百姓疾苦,并受乡邻拥戴的?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潘文华始终不忘造福故乡。他曾多次捐款赈济仁寿灾荒。在他经略他乡之时,也不忘抽出一份精力,对家乡发展加以支持:在重庆期间,曾指定自己开办的“补益大药房”免费为仁寿提供防疫药品,发散各乡;国民党强拉壮丁,他曾出假条据抵任务,减轻仁寿应征兵员数额;仁寿县国民兵团成立,为发展地方武装,潘文华与唐式遵合送步枪200支、子弹10000发;1938年仁寿地区大旱,大、小春几乎无收获,潘文华与四川省政府商议,拨给仁寿救灾粮“九二米”10万石,由县长曹葆章散发各乡。
67岁的代光全至今还记得,上世纪30年代末潘家大门口(后文宫区公所所在地)施粥,饥饿的农民排起长队前去领粥。“潘文华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厚,不只想着自己好过就算了,而是时时刻刻不忘父老乡亲。”代光全说。
而当时潘文华打通了成都到仁寿马路的事情是最为文宫人津津乐道的。100年前,距离成都不到100公里的仁寿人想翻越二峨山,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却并非一件易事。
1900年,14岁的潘文华随二叔潘贵成,从这条路开始,走出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但是对于多数仁寿人来说,二峨山外的世界仍然十分遥远。1934年潘文华派周万俊率领部队修筑成都至籍田镇一段公路;1937年元月,他又派兵修筑仁寿县城至籍田镇全长40公里的公路;1939年成仁公路全线通车,全长99公里,涵洞200余个。修路期间,潘文华先后捐银元11万元,老百姓未摊一分钱。潘文华的一系列义举,也在百姓中间赢得“爱乡将军”的美名。
潘文华故居全貌。
【三】
1950年,潘文华逝世。这座院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用作敬老院,几经辗转最终被作为潘文华故居,供来人参观和潘氏后代缅怀纪念。近几年,潘家后代也年年来此祭祖寻根。
80岁的老文宫人向林书是潘家院子的老邻居,更对潘文华有着特别的感情,潘文华何时参军有几个子嗣,他都清楚,也更乐意与往来客人讲这座老院子的故事。他讲当年此处为兵营时,白天晚上都能听到枪声;潘文华每次回老家,都会带礼物给穷苦朋友……潘文华留给家乡人们诸多故事,在文宫人的口耳相传中,越来越宝贵。而这座院子,正是潘文华留在故乡的唯一实体纪念。虽然屋内空空如也,但前来拜访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这些年,我也跟很多人聊潘文华,他的逸闻趣事,大家都津津乐道,作为潘文华的老乡,我特别自豪。”汤云春听到了不少外人对潘文华的评价,他特别感动,他也更加热心地挖掘关于潘文华的点滴。而在文宫,很多老一辈人谈起潘文华都是满怀自豪。
“潘文华小时候穷困潦倒之际受到亲戚的帮助,终成一番大业,而他能在成功时不忘穷苦老百姓,施恩家乡人,他的知恩图报,最让我们敬佩。”向林书老人说,尽管潘文华做事业在外面,但他对家乡父老乡亲好,他就是文宫老百姓最亲的家乡人。
在潘文华故居陈列室里,有这样一句话为他做总结:“凡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李建华 王维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