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老城门>文化拾遗

探寻关圣古街的文脉传承

来源: 责任编辑:任枫枫 2018年10月29 10:14:01

  

古色古香的关圣街。.jpg

                                   古色古香的关圣街。

  【核心提示】  

    一条城市里并不起眼的古街,竟汇聚了明、清两代达官显贵的府第,和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和古迹,被认为是目前洪雅县城里现存古建筑最多、文化底蕴深厚的街道。  

    这里有被誉为“文章魁首”的傅大贞、傅大恺兄弟故居,清代贵州巡抚曾壁光的府第“宫保府”的后门就在这条街上。这里也曾流传出猪圈里无意挖到成堆银锭,从而发家的神奇传说,至今还流传于当地的王姓家族中。  

    在当地人眼中,古街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神,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小街?为何会如此受人关注?  

  

关圣街老房子天井。(詹跃提供).jpg

                               关圣街老房子天井。(詹跃提供)

  【一】  

     关圣街是洪雅城区一条宽不足5米,长不到500米,南北走向的小街。它南接中正街,北邻白衣街,位于洪雅城的中心。但就是这样一条看上去不起眼的小街却有着令人称羡的历史渊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自然,街不在宽,名士留名;巷不在深,文化传情。关圣街聚集了明、清两代达官显贵的府第,和一些有特色的建筑和古迹,这使它成为洪雅城区里至今保存古建筑最多、文化底蕴深厚的街道。现在关圣街的门牌有近百号,可以修复如旧的老宅院就有34处之多,其中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两处,清代建筑30多处。  

     被清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何绍基誉为“文章魁首”的傅大贞、傅大恺兄弟的故居就在此地。傅大贞是清同治进士,官至兵部主事、四川团练大臣。傅大恺是全世界保护敦煌文物的先驱,由他抢救的唐《大般涅槃经第二十五经卷》属二级文物,现由国家收藏。  

    清代贵州巡抚,钦封太子太保,谥号“文诚”的曾璧光的府第“宫保府”的后门在关圣街上。至今,洪雅当地王姓族人称关圣街24-30号的王家宅院距今已300多年历史。这条街还有洪雅最早的小学校。由于具有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关圣街被当地人比作洪雅的“宽窄巷子”,在各地学者、专家眼中更具备了成为“历史民俗文化街”的条件。  

    但更让人疑惑的是,为何短短不足500米的小街会孕育出如此厚重的历史文脉,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小巷产美酒,这个道理是否真地成立?记者走进这条古街一探其中的究竟。  

王殿章老人捡到的老房子瓦片。.jpg

                       王殿章老人捡到的老房子瓦片。

  【二】  

   当记者走进这条宁静而古色古香的小街时,一股清新凉爽之风迎面拂来。小街两旁绿树成荫,闲适的居民三五成群聊天话家常。       82岁的王殿章老人正坐在屋前的躺椅上闭目养神,里屋一位婆婆戴着老花镜,正将红色毛线套在木凳脚上裹线团。院落里花草茂盛,屋内尽是老式家具,窗户除去后来装的几片玻璃外,其余大多数是用纸糊上的木质窗格。老街上的居民老人居多,他们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一谈到关圣街,他们总会感到自豪。“这座房子过去叫大夫第,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我们这个家族有三十几代人住过。”王殿章老人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虽然听力不好,但老人身体硬朗,声如洪钟。随着城市的发展,县城的街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关圣街在周围高楼的包围和掩映下显得古朴而另类。  

   相比周围繁荣的商业街区,关圣街略显冷清。而在明、清时期这里却见证了一段辉煌的人文历史环境。据王殿章回忆,关圣街上人来人往,繁荣喧嚣。这条街上时常要举办台会,还有龙王庙、火神庙、关帝庙等多个庙宇。而关圣街名的由来则源自关帝庙。关圣街上的老房子里,现存的每一块砖瓦,一草一木都深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关圣街24-30号的王家宅院是一组坐东向西,建于清代初期的民宅群,在关圣街有两个大门,拥有两套西东走向的独立院落,两院间有圆门相通,将其连为一体。如此整体布局,在洪雅城内尚不多见。目前24号院保存有四个天井,30号院有三个天井,算是现在洪雅城区局部保存较好的清初建筑,也是清代赐封通奉大夫第,至今王姓族人称此处为“老房子”,说明其修建年代早于城中其他王家宅院。  

   当地学者从建院的砖和修建城隍庙的砖完全相同来推断,“老房子”修建时间应该不晚于清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300年左右。  居住此地的学者王仿生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神奇传说:由于张献忠在四川实行焦土政策,所到之处烧杀抢夺,王家也因此衰败,之后靠做小买卖为生。由于忙于生意,来不及为家里喂养的猪喂食,猪圈里的猪就到处乱拱,王家主人在无意之中竟发现了猪圈下掩埋的大堆银锭,之后王家利用这批钱发家。王家发家后,仍然以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扬名当地。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发生干旱,庄稼颗粒无收,当地发生了大饥荒,并发生瘟疫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王家做了很多好事感动乡邻。在光绪年间编纂的《洪雅续志》里记载,“王烈开粥厂九日,施舍棺木数百具,并于东门外置义冢,安葬灾民尸体,邑民皆感其德……”而王烈的后人王肇堂开仓济贫二十日,也拯救了不少受灾群众生命,在民间传为美谈。  

   洪雅城区中正街25号王氏府第的后门在关圣街,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时代,后几经火灾,于光绪年间重修的府第,被赐封通奉大夫第,原来占地几千平方米,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仅存一千多平方米,虽然大门已被拆毁,但主体建筑比如客厅“务本堂”、正厅(又称堂屋)、厢房等至今犹存,基本保存完好。  

   记者在关圣街上走访多处民居,发现这里的屋顶基本上都是10米多高,房屋开间也十分宽大,在洪雅本地十分难见。全部用粗大的珍贵木料桢楠、香杉和柏木构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客厅和正厅的四道门槛,均用整体的桢楠木做成,看上去不偏不倚,完好如初。门窗用桢楠和柏木精雕而成,各种花纹、人物形态图案等仍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当地居民的带领下,记者还发现了一口水井,据说是元末迁居洪雅的大司空王仁仲挖凿的,并取名为王井。虽然经历630多年的沧桑,水质仍然甘甜清澈,是城内优质的饮水,当地人取这里的井水来做冰粉。王井被列为县级保护古迹。 

  说起洪雅城最早的小学校,现在关圣街的“实验小学”始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是清廷宣布废除科举,推行新学后,洪雅最早建立的学堂之一,原名“县立女子小学堂”,民国初年改名“女子两等小学校”。而洪雅唯一的天主教堂“永安宫”被称为全县最早赋予西式特色的建筑,修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  

   在当地老人的回忆中,以前的老房子里有天井、石板、窗花、木雕、瓦莲、楼梯、地阵板、雕花的柱基,分大门、后门,后门连着宅基地(一般作花园),花园里都有几根百年以上的大树,富的家庭有珠兰和桂花、紫藤或弯曲的罗汉松,后门外有一口泉井,既可以饮用也可以洗衣,用过的水顺着阴沟流进宅基地,循环如常。堂屋中间的楼板上一年春夏都有燕子在那里住巢。老房子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冬天太阳出来可以在天井旁晒太阳,夏天热时在天井边铺张席子乘凉,特别是打雷下雨,雨水顺着瓦槽淅沥哗啦飞下来。天井中盛满水时,孩子们用纸折的船儿在那游弋,白天或晚上孩子们在天井边玩捉迷藏游戏,那时的孩子们玩的场地大,乐趣也比较多。

   走过这条并不算长的古街,看到如此密集的古建筑群,感叹关圣街如何能拥有如此深厚历史底蕴的人文积淀?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82岁的王殿章老人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宝贝”。.jpg

                       82岁的王殿章老人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宝贝”。

  【三】  

   位于关圣街上的王氏家族历来是书香世家,其远祖王仁仲是元朝末年的大司空,为避兵祸举家由浙江钱塘(今杭州)迁徙到洪雅隐居,至今已经历六百多年了。王仁仲的子孙科甲不绝,为官者层出不穷,仅明清两代为官者就有几十人,其中有县、州、府官,也有道台、内阁中书、兵部主事、学正等,其代表人物有明朝成化进士王嘉庆,官至云南姚安知府、布政使。  王家不仅近代人才辈出,现代同样如此。王家后人王益鸣被称为当今世界上研究日本高僧空海《文镜秘府论》的第一人,学术成就誉满海内外。关圣街历史上出了如此多的达官显贵,难道是这里风水好的原因?  

   洪雅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詹跃自幼酷爱文史敬仰洪雅先贤。由于多次出入包括王家大院在内的洪雅古民居,因此这些老房子在他脑海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像。  

   王家大院的大厅上高悬的黑漆金字楠木匾额,是知府李清芳为王家主人祝寿的贺礼,匾上“颂赓九如”四个笔力遒劲,龙飞凤舞的金字是贵州巡抚曾璧光亲笔题写。曾璧光是道光进士,为翰林院编修,恭亲王及醇郡王(光绪生父)的侍读。曾璧光入仕前王家有恩于他,他又与王、李两家互为姻亲,虽贵为封疆大臣,也欣然为王家贺寿挥毫。清代四川学政、名满神州的书法家何绍基应王家邻居、兵部主事傅大贞之邀到洪雅作客时,常常到王宅把酒论诗。王宅正房两侧挂着一幅字体刚健遒劲、潇洒飘逸的楹联:“敢倚文词凌屈宋,兼无古史比斐颜”,落款“子贞、何绍基”,就是何绍基为王家留下的墨宝,至今还完好保存。  

   在詹跃看来,关圣街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与当时崇尚读书的浓厚氛围分不开的。古人以文省事、以文兴家,把读书看成是光宗耀祖的事,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甚至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关圣街的人们一早推开窗户时,便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路上也全是拿着书急急忙忙上学的人。试想在那样的情景感染下,谁家的孩子会不好好读书呢?因此人才辈出也不足为怪,也让文脉得到传承。  

   如今住在关圣街老房子里的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祖上的盛名和功绩。对他们而言,这是一辈子极大的荣耀。詹跃至今仍记得,1997年初夏的一天,他走进关圣街附近的王家大院时,工人们正翻完房和主人用餐,除了丰盛的菜肴外,席上还赫然摆着一瓶“五粮液”。主人腼腆地告诉他:“只要工人们把房子给我翻好,再好的酒都舍得给他们喝。”主人对老房子的情结可见一斑。  

   关圣街不仅有人文精神,而且在建筑学家眼里还是一种文化建筑标志。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季富政曾指出,关圣街21号傅大贞宅的建筑历史价值较为突出,此清代中前期民居在四川已是极为罕见。充分展示了清代建筑群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区域性。实在是洪雅人民一笔巨大的财富。

  季富政在对老房子进行考察后十分惊喜,他认为,毫无疑问关圣街构架展现了一部清代以来洪雅的地方史,一个300多年来的社会断面,是这个城镇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表象象征,是了解这个城镇和地区的活生生的历史背景。  

  它形成的生活领域,富于地方特色的空间和场所,凝聚着一方百姓热爱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传承着代与代之间,历史时期之间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同时它又是洪雅的文化品位、标志性空间,洪雅人的情感容器,是再创造自己城镇文化的密码。保护它也就等于持续维系一方长远共谋发展的秩序。 

承载厚重历史的老城墙。.jpg

                        承载厚重历史的老城墙。

   后记

   关圣街的文化底蕴在当地人们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雕饰繁复的川西民居别具匠心,与山水相融,形成绝美的风景画卷。它们或隐于闹市之中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彰显出主人儒雅的气质和对优秀文化的良好传承,并深深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诞生于建筑中的后人,促使他们为建筑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如今,这里的文脉依然延续。  

   为了保护古街的风貌,当地文化学者也纷纷提出建议,希望利用关圣街的文化底蕴开发旅游业,让关圣街成为洪雅的“宽窄巷子”,建成历史民俗文化街。学者李成忠曾经提出,可以学习其他城市旧城改造不拆迁的经验,住户可以投资当老板,把破旧房屋改造为具有明、清建筑特色的川西民居院落,不用政府投资就可建成洪雅“历史民俗文化街”。  

(感谢李成忠、詹跃、王仿生等对此文的贡献。) 何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