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看眉山>文化传承

活态传承 非遗正精彩

来源:眉山日报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11月12 16:58:36

川剧“吐火”表演。 朱家枢 摄

  近日,眉山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同于以往批次,第七批传承人中加入了更年轻的力量,最年轻的传承人只有28岁。

  年轻化正成为眉山非遗传承人的一个新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新面孔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网记者 余毅   实习生 李胜兰 文/图

新力量

非遗传承人更年轻

  “虽然传承人越来越年轻化了,但都是名师高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宇说。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每一个非遗传承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年轻传承人保持初心,让非遗跟随时代脚步,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

  33岁的兰涌是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传承人。大学毕业后,兰涌有不少选择,或留在大城市或进入好的企业。但深感“传承不易”的他,选择回到眉山,做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传承人。

兰涌在思考如何将东坡文化融入非遗传承。

  “记忆中,家里人为了生计,忙着做龙眼酥,我做作业都是在案板上。”兰涌笑着说,小时候,自己衣服上、书本上常常都有一股油香和芝麻香味。和无数眉山人一样,龙眼酥在兰涌心中的分量,不仅是时光里挥之不去的老味道,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父母渐老,希望用我的创新理念和祖辈的传统技艺碰撞出新活力新灵感,让这项传统技艺在坚守中传承,在创新中绽放。”

  在传承中,兰涌和父母有着不同的理念。父母认为,坚守传统很重要,一心注重技术,从包装到口味都面向年龄较大的群体。而兰涌则更侧重让这一传统技艺能与时俱进。比如,他根据当前大家注重健康饮食特点,对龙眼酥的口感进行了低糖少油调整。在包装上,也摒弃花花绿绿的包装,改用复古牛皮纸,更契合年轻人的审美,同时还以眉山的超级IP苏东坡为灵感设计出了融入东坡文化、眉山元素的包装。

  在兰涌看来,线上线下融合,才能让东坡园龙眼酥制作技艺长久发展。“祖辈都是实体店经营,产品只能在眉山及周边城市销售。”为此,兰涌则将传承的非遗产品放到了电商平台,“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眉山的非遗产品远销山东、上海等地,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网络平台及时收到反馈意见。”兰涌说,“非遗+电商”模式,不仅让传统的非遗技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关注,还让其走得更远。

  和老一辈传承人渴望技艺传承的苦心相比,年轻的传承人在传统技艺上不断创新,让传统的手工技艺有了新灵感、新活力。

  近日,记者在眉山城区玫瑰小镇见到“三苏糖画”传承人孙世龙时,他正以勺为笔、以糖为墨,制作名为《三苏祠》的糖画。

  “小时候,学校门口总能看到糖画摊子,后来就越来越少了。”谈及拜师学艺的初衷,24岁的孙世龙说“想把糖画技艺传承下去”。

  虽然传承的是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但这些年对技艺的钻研、学习中,孙世龙不停地琢磨,不断地创新,希望能为这门传统技艺注入年轻的血液。

  除了传统图案,孙世龙还做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叮当猫、喜羊羊、小猪佩奇等卡通形象。在情人节、圣诞节做一些玫瑰花、圣诞树等,年轻人都觉得很新鲜,也吸引他们通过这些作品来了解糖画。 “除了练好基本功,我也会钻研一些和东坡文化相关的作品,让糖画技艺更有文化韵味,更具眉山特色。”在孙世龙看来,时代在变,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糖画这种传统手艺恰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2008年,糖画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切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一样,糖画始终保持着它特有的魅力。“我也希望能传承好这门手艺。”孙世龙说。

孩子们感受东坡泡菜非遗魅力。

新内容

非遗传承更有创意

  在2020年第二届“竹与生活”国际(青神)竹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中,“青神竹编”非遗传承人陈岚设计的“东坡筷乐”创意筷夹餐具系列,从全球5351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竹伴手礼的金奖。

  “我把熊猫文化和东坡文化融入产品。”陈岚介绍说。

  这不是陈岚第一次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陈岚出生于竹编世家,其父亲陈云华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神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岚从小就喜爱竹编,并从15岁开始系统学习竹编技艺,并从编织生活用品到编织艺术品。

  在陈岚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传统技艺的实用属性正慢慢褪去,沉淀下来的,更多的是工艺品的美学和观赏、收藏属性。“青神竹编之所以传承至今仍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离不开传承人对艺术和美感的追求,对时代发展的把握,以及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几十年来,对青神竹编技艺的无限热爱支撑着陈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创作出更加精妙绝伦的竹编作品。他将矿物颜料运用到竹丝染色当中,让原本只有黑白色的青神竹编字画有了更加丰富的色彩、更加缤纷的画面。此外,他还将纳米技术运用到青神竹编技艺中,经过纳米技术处理的竹丝色彩更加稳定、防水性能更强,用这种竹丝制作的实用类竹编作品既美观又耐用,一经面世,便广受好评。

  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不断推陈出新,让非遗产品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掀起了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相结合的艺术创作热潮。

  说到剪纸,不少人想到的是结婚剪喜花、过年剪窗花,以及带有浓厚乡土特色的传统花鸟虫鱼。但在“东坡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彭德平手中,剪纸内容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

  东坡剪纸技艺源远流长,传承千载。其技法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剪纸内容以东坡文化为主题,包括人物、景点建筑、故事等,刀法细腻,剪纸内容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剪纸技艺传至彭德平,他对这门技艺又进行了大胆创新。

  除了传统剪纸内容,彭德平还创作了以三苏祠、远景楼、东坡醉月等眉山风物为内容的东坡文化系列剪纸作品。为了让作品更能展现东坡文化神韵,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东坡文化的书籍、资料,追寻东坡文化足迹,与东坡“对话”。凭着满腔热忱与专注,在他目前创作的四五十组共数百件作品中,东坡文化与其心血结晶的剪纸相印证,使一个活生生的苏东坡跃然眼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彭德平将内心的感动与牵挂,化成了手中的剪纸。《战疫之泪目》《战疫之坚守》《战疫之出征》《战疫之印迹》……他用薄薄一张纸、小小一把剪,剪出了众志成城的坚定、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和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胜信心,也剪出了非遗战“疫”的艺术力量。

  现代与传统,传承与创新,非遗传承人怀揣着对技艺的敬畏和一丝不苟的用心,勇往直前,在坚守与创新中不断发光,让一项项技艺显得弥足珍贵。

新方式

非遗传承更具活力

  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其当代价值,传承尤为重要,在传承中创新,在生活中弘扬,才能让非遗焕发出生机。

  疫情期间,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的“遇见非遗·眉山非遗讲堂”线上公开课,通过非遗项目展示和教学,为广大群众提供足不出户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机会。青神竹编、东坡剪纸、青神捻条画等非遗传承人的线上授课,让大家感受到眉山非遗的魅力。

非遗走进图书馆,川剧老师为孩子们画脸谱。

  随着时代发展,非遗技艺体验与传授正通过直播、网课、短视频等多种形式推广、共享,走进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开展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已经成为汇聚全市非遗力量,连接文化遗产与社会公众的重要平台。从最初的发放宣传资料、观看展板,到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传承人技艺展演……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断创新传播方式。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要以网络平台活动为主,辅以适当线下活动。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开展非遗产品网络销售,“遇见非遗”短视频首播、“匠心传梦”眉山非遗讲堂视频展播、首届“非遗购物节”和各区县主题日活动精彩纷呈,不仅丰富了群众节庆生活,也给非遗传承带来生机。

  同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新开展非遗传习,在全国首创组织非遗走进戒毒所,精心组织青神竹编、苏裔苏体书法、东坡剪纸、彭祖太极等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展演,丰富戒毒人员生活;组织非遗传承人到戒毒所开展竹编技能及彭祖太极传习活动,目前已开展非遗培训600余人次。

非遗亲子课堂上,传承人带孩子们体验传统技艺。

  青少年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如何让十余岁的孩童愉快地喜欢川剧艺术?记者在一次非遗亲子活动中看到,川剧老师一边给孩子们普及川剧中各种人物、各种表情的脸谱,一边给孩子们画上脸谱,孩子们兴致盎然。随后,东坡川剧艺术传承人给大家讲解了川剧相关知识,邀请孩子们一起体验川剧中的动作、唱腔。最后,一套戏曲广播体操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

  用孩子们喜欢的形式、方法,让他们融入进来,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感受非遗魅力,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这样的非遗亲子课堂和非遗进校园、进图书馆、进社区等活动在我市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