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看眉山>文化传承

我们的好校长——余子勤

来源:眉山日报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10月16 09:47:17

  □尹志君 伍小鲁 陈明廉 李维信

  “从教四十三年,做校长三十八年”,他,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中学特级教师,今年九十高寿的仁寿一中老校长——余子勤。

  子勤校长1931年出生在仁寿县大化乡胡家沟一个农村家庭。承蒙叔叔钟爱和供济,他先后到泸洲龙溪中学、成都成城中学念初、高中。

  1950年,他踏上了新中国的教育工作岗位,当年在仁寿县宝马乡完小任教,加入共青团。从1951年在仁寿县光相乡完小当校长起,开始了他的校长生涯。同年8月,调入仁寿一中任团总支书记。他创造性地改变报告式思想教育模式,通过语文教师每天半小时给学生讲英雄故事,用英雄形象感染学生,受到当时的内江专区和西南局团委的重视,并在全西南地区推广。其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56年至1971年,他一直担任仁寿一中校长和城区三校(仁寿一中、仁寿高中和仁寿师范)党总支书记。

  后来,他先后到仁寿县青岗、文宫、陵阳等区、乡学校及县进修校工作,始终坚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国育人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

  1978年,乘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他重新回到了仁寿一中校长和党总支书记的岗位,直到1993年光荣退休。

  在仁寿一中工作的几十年里,子勤校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秉承“爱国、团结、勤奋、进取”校训,认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德育为先、智育为重、素质至上,把仁寿一中建设成为蜚声全国的名牌学校。他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狠抓双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全省第一个将体育课由每周2节增加至4节,开教学风气之先。仁寿一中《狠抓双基,培养学生能力》是当时四川唯一入选教育部《中学教育经验选编》的经验文章,在全国推广后,吸引了省内外不少教育部门领导及学校教师来仁寿学习取经,甚至有外地学校派人来听课学习长达3个月之久。在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他又不失时机地带领全校师生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仁寿一中特色的以“看、议、讲、练、结”为基本结构程序的“诱导教学法”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引导、搭桥、质疑、解感”的八字教学法。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仁寿一中教学秩序井然,学习风气盎然,学生成绩斐然。

  在仁寿一中,子勤校长既是指挥员又是排头兵。他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每天早晨,班主任和辅导教师还没到教室时,他就已经把全校20来个班视察了一遍。上课时,在各个班的教室里,不时会见到子勤校长坐在教室末排听课的身影。他一边听老师授课,一边认真做笔记。子勤校长持之以恒,每年亲临教室听课达到300课时。这给历届校友留下难忘的一幕。

  “教,是为了不教。”子勤校长把叶圣陶先生这句至理名言铭记在心,并以此引导教师树立教改理念,不断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每每听完老师授课之后,他都要对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再和老师交换意见。对学生满意度高的授课老师给予鼓励;对学生满意度不高的授课老师,他都要仔细分析其原因,勉励其加强业务学习,加快能力提升,并为其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教科室,重点研究教法和学法相结合,课内和课外改革相结合,教学科研和教改实践相结合等课题。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子勤校长摸索出教师以老带新、新老结对互帮互学办法。对青年教师实行低职高聘,奖优扶困激励措施。

  子勤校长关心教师,爱护教师,心里装着教师,为教师想得多、做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做得少。作为学校党总支书记,他坚持党课制度化,精心培养教师入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几年中,他先后培养了31名青年教师入党。教师病了,他会登门看望和联系就医。1982年,李蕴华老师因病急需往省城求医,所乘班车已无座位,子勤校长硬是一直站在车上,护送李老师到川医,找到曾是仁寿一中校友的医生为其诊治。教师有困难,他亲自出面排解。老教师宋长明家缺蜂窝煤,子勤校长都能第一时间知晓,并亲自搬来蜂窝煤为他送进家门。对家在农村,夫妻分居,为承包地所困,为子女上学所难的教师,子勤校长总是出面想办法、出主意,尽其所能为教师排除后顾之忧。对此,李蕴华、黄俊兰、刘国梁等老师至今感触颇深。而子勤校长的家庭拖累比多数教师大,却从不外露。1980、1981两年间,学校修建了教工宿舍楼。两次分房,子勤校长都可以分到楼层好的住房,可他却把房子让给了有困难的教师,把好的楼层让给了其他教师。多次评先进、提工资,他总是百般推让,出公差好多次都没报差旅费。他以身作则、宽厚待人、廉洁自律,带出了仁寿一中敬业奉献、团结和谐,高素质、高水平的一流教师队伍。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人们提起仁寿一中教师时,首先赞叹的不是教师中的哪个人是“千里马”,而是慧眼识人才的“伯乐”余子勤校长。子勤校长选人用人不拘一格,重文凭但不唯文凭,唯德是举,唯才是用。因此,仁寿一中在当时涌现出了像“梁三角”“范几何”“向英语”“杨语文”等一批非科班出生的知名教师。今天,当校友们聚集在一起,回忆起当年的仁寿一中教师时,禁不住感叹道:“那是一批精英荟萃的教师队伍!”语文老师文采飞扬,数学老师严谨慎密,化学老师幽默诙谐,政治老师雄辩严正。个个水平高、造诣深、功底厚。大家更为子勤校长的领导才能和智慧而惊叹不己。

  作为仁寿一中的学生,我们当然是感到幸运和自豪的。因为仁寿一中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全川(包括重庆市)38所重点中学之一。仁寿一中有一位学识渊博、敢于担当、勤于教书育人的好校长余子勤,有一支团结和谐、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队伍。

  子勤校长时常以毛主席“要自学,靠自己学”的教导勉励学生,用名人的格言激励学生,还用历届校友中的典型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奋斗精神。课堂内外,他广泛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高62级学生刘学良在自学中形象地总结出“尝、嚼、化”的学习经验。子勤校长高度赞赏他的学习智慧,推崇他的学习方法,在全校掀起了向刘学良学习的热潮。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子勤校长提出让学生“自治自学",让每位学生在高中三年内都有当班干部的机会,并将学生学习成绩好差结伴编在同方座位,以好带差,携手共进。

  子勤校长特别器重人才,十分珍惜学生来之不易的升造机会。高60级的一位学生李维信品学兼优,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可当时他想填报的志愿是“绝密”专业,因其家庭和社会关系不符合此专业要求,是子勤校长及时与其沟通,更改了专业,终究使其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土建系建筑学专业。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责任担当的。

  子勤校长十分注重学生的平等教育、均衡发展。招生不忽视农村学生,办班不设“尖子班”。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一视同仁、公平教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困难,办学也困难,但他仍然以年轻的生命实践,担起教书育人的重担;以高度的政治热情,率领全校师生投入各项运动。作为校长,他尽其所能地保证教学秩序得到维护、教学活动得到开展、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特别是在贯彻执行党中央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过程中,更加完美地体现出他过人的政策水平和领导艺术。仁寿一中飞速发展的几年,正是我们国家非常困难的时期。为了减轻学生生活负担,子勤校长率领师生办起了学校农场,种菜、养猪以补济师生饮食之需。当时高60级学生刘宗尧等3名学生,晚自习后偷偷走出校门上街吃面。学校以违反纪律给予了处分,但批评教育后又撤销了处分,为这几名学生消除了顾虑,为其后来考上大学排除了障碍。后来,这3名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五十多年后,提及此事,刘宗尧感慨万分:“当年是子勤校长处理得当,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前途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在那个年代,来自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割马草挣学费和生活费。子勤校长和老师们从未歧视过这些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子弟,都会为他们的勤工俭学行为大开绿灯。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改善学校简陋的教学设施,子勤校长迎难而上,八方求援,积极争取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短短几年内制定出学校的发展规划,新建了教学楼和教师办公楼、师生住宅楼、阶梯教室、体育运动场等,使仁寿一中基础设施得到改造升级,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子勤校长爱生如子,关怀备至。高82级学生帅建林高中毕业时不到15岁,按国家规定,没有资格参加高考。子勤校长真诚负责地为其出主意,让其休学,并为其进行人生规划。后来帅建林不仅圆了大学梦,还不断进取,成为西南财大博士生导师。而今,他对子勤校长感恩不尽。高93级的吕林军1992年参加全国数学冬令营,到省上科技大学集训。子勤校长送他到成都,后来又指导他填报志愿,让他如愿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历届毕业生的高考志愿,子勤校长都要亲自过目、权衡斟酌、最终确定,结果90%以上考生都为第一志愿所录取。可谓硬功实效、神奇高明,令人赞佩。

  仁寿一中在余子勤校长的带领下,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点突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反而迎来高考连年告捷。多届多人在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录取名单上榜上有名。其中高60级高考升学率达到98%,高81级高考升学率达到95%。数十年来,子勤校长和他的教师们为祖国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建设人才。

  退休以后的子勤校长仍不遗余力地为仁寿一中的发展献计献策、操心操劳,校园的发展规划、科学楼的设计、仁寿一中建校245周年的庆典,无不凝结着子勤校长的心血和智慧。

  离开母校几十年的校友们聚会,各届、各班都会邀请子勤校长和当年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参加。我们有幸和子勤校长在一起回忆当年的同学时,子勤校长都能说出所谈及学生的姓名、长相及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

  子勤校长是仁寿一中素质教育的开拓者,是仁寿一中品牌名校的奠基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及其家人,目睹了仁寿一中的发展变化,抚今追昔,都会被子勤校长的事迹所感动,为他的精力、活力、智力所折服。他的身材、他的步履、他的言谈举止,无不是力的象征。我们的好校长——余子勤,他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