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看眉山>文化传承

杨滔:抢救千年古床文化 和时间赛跑的人

来源: 责任编辑:熊莉 2020年01月19 17:07:01

  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象征夫妻祥和的龙凤呈祥、有辟邪送子之意的麒麟、寓意多子多孙的葡萄……在东坡区尚义镇龚村一栋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楼里,一张张精美的中国传统古床雕工精美、精致典雅、厚重艳丽,令人叹为观止、目不暇接!

一名游客正在用手机记录床花作品_副本.jpg

一名参观者正在用手机记录床花作品。

  不知道的人以为这是走进了哪位雕刻大师的工作室,其实这是一位半路出家却以复原古家具为己任、并对古家具上丰富的的传统文化内涵痴迷的人正在筹建的民俗博物馆。这个人就是杨滔。


杨滔正在介绍床花作品_副本.jpg


杨滔介绍床花作品。

  第一次拜访杨滔,是在一年之前。2019年1月,本报以《杨滔“复活”古旧家具 成就非遗项目》对杨滔放弃优渥生活,一心扑在抢救、保护和修复古代家具上的事进行了报道,被新华社客户端四川频道推送转发,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时隔一年,杨滔当初想要建立的民俗及床文化博物馆筹备得如何了,记者再次走近杨滔,听他讲述“抢救”路上的故事。

修复床花抢救历史
化腐朽为神奇修补“时光”

  1月15日, 深冬的清晨,天气愈加寒冷。见记者到来,杨滔热情地迎出来,身后的三层小楼木门木窗、飞檐青瓦,门前的院坝里放着很多石缸陶罐绿植,虽是严冬,依然觉得生机盎然。

  杨滔正和工作人员一起整理古旧家具及床花的摆件,民俗及床文化博物馆的第一阶段建设已经完成。杨滔带领我们一边参观一边讲解,原来展厅外屋檐下的撑弓,牛腿,脊等构件都是他到民间收集床花时,保留下的明清古建筑的残片。作为旧物新用,他直接镶嵌在屋檐上,平添了几分历史沧桑感,而仔细打量,横梁中精美的图案也是由一个个小的床花残片镶嵌而成,既巧妙又灵动。


精美的床花图案。

  “这是今年我首次尝试设计建造的仿古建筑,一些零散的小古旧家具终于找到了‘家’。”杨滔说。

  杨滔指着展厅门匾上“绳其祖武”几个字解释,这是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的意思,正是表明自己的心志。跨进展厅,眼前一个300余平米的空间,摆放着雕有梅兰竹菊、文房四宝,鼓励子孙用功读书的架子床;厚重、艳丽、繁复,有“床中床,罩中罩”之称的古代婚床——拔步床;雕刻着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吉星高照、松鹤长寿多种题材,供老人就寝的长寿床等。


杨滔介绍图案的意义_副本.jpg


杨滔介绍床花中蕴含的寓意和内涵。

  聊起床花,原本略显害羞的杨滔开始滔滔不绝,指着床花给我们讲述其文化及含义:“你们看,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串‘葡萄’寓意多子多孙”“你看这有蝙蝠的纹样,取自‘福’的谐音,寓意着生活中充满福气。”“这个雕刻着鹿、喜鹊、桃子等图案,寓意禄、喜、寿。”……在杨滔的讲解下,一幅幅精美的床花仿佛活了过来,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得以一窥古人对生活的讲究和美学。

  “这是我目前最满意的修复作品,它寓意深刻,图案精美,场景丰盈。”杨滔指着一张床说,这张床诞生于民国初期。2008年,他在四川大邑“邂逅”,便钟爱不已,精心收藏,经过反复修复,精雕细琢,才得以最终呈现。而一旁的《瓜果满天下》床花作品,由于更加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让他“一见倾心”。


床花作品1_副本.jpg

拔步床。

床花作品上镶嵌的图案寓意深刻_副本.jpg

床花作品上的图案。

  缘何情定床花?杨滔说,展厅内的每件床花都是“宝贝”,它们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古代床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是古人生活的风雅所在。在中国古人的潜意识里,床绝非是一种睡眠工具,而是充满了无穷生活意趣的艺术品。特别是床花,包含了美学、心理学、哲学等意境,繁复的雕花,精致的绘画,古色古香中,流传着中国人骨子里的风情雅韵。而随着古代床被各种现代床所取代,正在消失的不仅仅是古床,还有它所承载的生活美学、伦理和文化。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十余年来,杨滔不是奔波在抢救古床的路上,就是熬在修复古床的工作室里。

超越时空“对话”
用心捕捉历史声音

  展厅里摆放的古床,都是杨滔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偏远的山村收集并经过多重工序反复修复而来。

  为了寻找散落在民间的这些宝贝,十余年来,杨滔走门串户,到处打听搜寻,经历过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甚至摔得当场昏迷。他曾睡在大山里,田坎里,汽车上,只为了不想这些宝贝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我多踏访一些地方,就能多找到一些床花。”杨滔动情地说。

  展厅一墙之隔是杨滔的工作室,大约一百平方米的空间里,堆积了很多的木板、家具边角、工具、大大小小的床花及门板等。谈话间,他拿出一件清朝的床花半成品,继续打磨形状。

杨滔正在修复打磨床花。

  记者不禁好奇,一张古床修复成功,需要多少道工序?如何在保留其神韵的同时,让古床焕然一新?

  杨滔一边打磨一边告诉我们,工序要根据残损程度及大小等多种因素而定,一般分为拆解、清洗、去漆、打磨等近10余道工序。在修复过程中,则讲究“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不破坏它们的年代感,在新旧之间转换交替,做好取舍,精雕细磨,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让古床重新“复活”。

  对于床花的热爱,他已无法言喻。经常半夜睡到2、3点钟,灵感一来,他立刻起床,一忙就是一整天,时常忘记吃饭。他总觉得,只要跟这些床花一起,他就很快乐,总觉时间不够用,想多争取时间把它们一件件重新“复活”。在杨滔心里,修复床花,就像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只有用心发现它们,才能捕捉到历史的声音,还原场景,再现历史。

  “它们都是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抢救性地保护起来真的要全部消失了,太可惜了。”杨滔说,为了让古家具及其文化不被历史淘汰,他在10年前做了一件大胆的决定,从汽修工程师“跳行”,只为抢救修复古家具及床花,让它们“起死回生”,继续以崭新的面貌流传下去。 

杨滔的古旧家具及床花展厅6_副本.jpg

杨滔的民俗及床文化博物馆外观。
传承解读文化遗产
匠心筑梦迎接新生

  修复床花的动力,杨滔怎么也表达不完。他将这份理解和热爱全部倾注在了修复的作品当中。他希望通过建立民俗及床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床花文化,并读懂其中历史故事,引起大众共鸣,共同传承和保护这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滔身体力行大力推广。过去一年,他参加展览,现场讲解,拓宽宣传普及面,将这项文化遗产向大众延伸。

  近两年来,在修复古旧家具及床花的过程中,杨滔的建筑修复及造景能力也十分突出,试着尝试从事创意文化及设计。2018年初,他开始首次对外承接造景等工程任务。去年他承接的尚义镇眉洪路白马生态民俗文化之旅线路的造景工程,将线路整体进行提升打造,融入当地民俗文化,让人耳目一新。不久前,他为眉山城区一旗袍店所做的床花造景,更是赢得业界的一致认可。

杨滔收集的床花散件。

  让他引以为傲的是,2018年他在中国博物馆的改造升级工程中承接了3个造景任务,分别为清朝窗花、厨房、东坡家宴。历时3个多月时间,经过精心打磨,用一道道繁杂的工序,将3个场景完美呈现。

  “我只是古旧家具修复中的一个‘对话者’,我只是尽我所能去抢救修复它们。”下一步,他打算利用展厅后院的3亩多空地,构造古时生活劳作场景,还原当时的一些重要片段,让前来参观者能直观感受古代家具、劳具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唤起大众共鸣,共同保护这项正在消失的珍贵文化遗产。  


东坡文化网记者  周华  王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