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茶馆 | 读书随想漫谈之《死水微澜》
来源: 责任编辑:蒋萍 2019年05月20 10:51:09
读书随想漫谈之《死水微澜》
文/安满墨墨
今年的春节眉山城里少有爆竹之声,是我比较喜欢的宁静的喜庆。在工作和干家务之余,我得空细读了李劼人先生所著三部曲之一《死水微澜》。用读书的方式喜迎新年,内心是无比愉悦的,和之前读每一本大家之作一样,思索、品味、文字赏玩、摘抄积累、作品关联性延展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不由而然产生的聚焦点和快乐感。
读完整本书,各种思绪萦绕于心,透过文字呈现的画面、大时代下的民风民俗再现、人物命运的跌宕多舛、事件缘由结果、作者的表达意图……林林总总,一段时间内晃荡在心里,浮现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平息。
应该有一些文字的记录或是梳理才能算得上真正内化了一点,但我看问题又是极肤浅的。在看《平凡的世界》时,我就老盯着少安少平一家,看他们是怎样清苦过活,食而不周。贫苦之中一家子敬老恤幼、安分老实,贫而不能夺其志,苦中有乐有甜有盼头。连连感慨目前生活给予我的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教人不得不珍惜之余又略感庆幸。
小时候看过《死水微澜》的电视剧,只依稀记得几个镜头,压根儿不晓得讲的是啥,更不要说作者李先生的大名及文学成就。大一点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关于《死水微澜》话剧演出及获奖的报道,也没有生出去找原著来读的念头。今年年初,我在书店里随手翻了下这本书的开头便被吸引了:
一个晚清学堂里苦背生书的小少爷,生活优渥却又睡眠不足,总向往自在的田间生活。清明节不用上学背书,随家人坐二人抬鸭蓬轿去乡下祭祖是多么开心快乐。于是晚清川西平原上的记忆,关于成都,关于成都郊县的民俗风情,人事经历就此铺展开来。
二把手独轮鸡公车碾压得红砂石板咿咿呀呀响,城里的少爷小姐们在乡下坟园的草地上跑跳打滚,全无拘泥,乐在其中。缠了足的小少爷的大姐少了些往日里的严苛,也随着小弟小妹们欢快起来。有些姿色又会打扮的蔡幺姐生的金娃子咋就一双浮肿又死呆的小眼睛?小少爷他爹赞许蔡幺姐能干之余怎说她品行太差?后来金娃子又是如何飞黄腾达的?
小说开端清晰呈现当时的地貌场景,民居宅院生活细事,也给下文叙述提起悬念,略作铺垫。直到看完全书才得知这蔡幺姐应是邓幺姑经蔡大嫂身份之后再嫁于顾天成前提出与前夫蔡傻子兴顺认做义兄妹得来的称呼。
开头与其后的叙述读来有些费解,主要是人称转换了。本以为是以小少爷这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回忆讲叙,可序幕之后小少爷便没了戏份,大大小小的角色逐一登场。这里我看作是一个引子。
死水微澜。(图据网络)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被吸引,感想也多起来。下面请容我乱谈几句:
(图据网络)
一、从作品看历史看民俗:
1、读《死水微澜》,我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历史事件、概念复习了一遍。更好地了解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清庭沉寂的大门,击碎天朝上国的美梦。长久的闭关锁国策略使清庭远远落后与西方各国。生产力落后,思想固步自封,战事上节节败退,妥协苟合,割地赔款签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庭主权、领地、税收、航海、司法权等逐步丧失,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难当头,门户被迫开放,西方宗教文化思想入侵,与东方传统文化思想冲撞磨合。至小说描述的1900年前后,清庭统治早已是内忧外患,矛盾深重,岌岌可危。八国联军侵华,清庭与西方11国列强签定赔款最多、主权丧失最严重,最终确定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的辛丑条约。
除开列强政治入侵经济掠夺,当时的文化冲击在所难免。小说中以袍哥罗歪嘴念与蔡大嫂听的那篇攻打洋教堂的“檄文”里呈现的正是这种特殊历史时期下东西方文化思想碰撞的产物。
“洋鬼子者,中国以外之蛮夷番人也!……穿戴也奇,行为也奇……我们中国自有我们的教,读书人有儒教,和尚有佛教,道士有道教,治病的有医,打鬼的有巫,看阴阳论五行的有风水先生……”除了通篇排异,“檄文”里有一点很有意思:洋鬼子诊治施药不要钱,国人认为是傻是有所图及不轨。因为固有的思维里,国内捐资设局、施医施药的善人亦有所图焉者:人送匾额,以矜其善,菩萨保佑官上加官,财上加财,身生贵子,子生贵孙。而洋人则为传教,传耶稣基督教。再有当时国人对西医的医治之法、医药炮制,解剖学理不甚了了,大加排斥。“檄文”继而痛诉第三点最为可恨,洋人以小恩小惠引诱国人入教,化为教民,王法不能加,作奸犯科无所不为。这也是作者想透过作品表达的袍哥与教民之争的状况。
小说其后描写顾天成受妓女刘三金挑唆,遭罗歪嘴等人坑了千数银子又遭毒打,继而妻亡女散,失意落魄更兼大病一场,幸得邻居顾大嫂托西医之法救回一命,为复仇,愤而奉了洋教。本以为可以仗洋人之势纠办了罗歪嘴一伙出口恶气,怎料朝庭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剿灭”转为“招抚”利用,义和团的对外口号也由“反清灭洋”改为“扶清灭洋”,杀洋人烧教堂,抓打“二毛子”教民。顾天成家产田地被幺伯亲以其奉洋教弃祖宗之法为名强占,顾天成被除宗籍,撵出祠堂,如丧家之犬游荡无定所,惶惶不可终日更兼新仇旧恨难平。
(图据网络)
世人难料时势,八国联军侵华,大肆反扑反帝运动,兵临皇城根下,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出逃,为延残喘,一味乞和。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中宣告失败,国人反帝反封建运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洋人、教民得势,袍哥势力败落。顾天成顺而得势,罗歪嘴闻风出逃,兴顺号被查封,蔡傻子吃官刑,蔡大嫂惨遭趸打,朱舵主堂口失势。
顾天成幺伯亲奉还其原有田产,另添赔付,无外是惧洋人得势,教民有了倚仗,怕顾天成打击报复。顾家幺伯亲也真真见风使舵得可以,之前霸占顾天成田产时的理直气壮转瞬变为低声下气,只恨不能俯首听命。丑态之甚,令人鄙夷,从古至今便不少如此作为之人的。
2、韩二奶奶做为蔡大嫂还是邓幺姑时的“人生导师”一角出场,一手描绘了令幺姑天堂般神往的成都,也为读者呈现出老成都的万般美好:“北门方面有个很大的庙宇,叫文殊院。吃饭的和尚日常是三四百人,煮饭的锅大得可以煮一只牛,锅巴有两个铜钱厚……大会馆里单是戏台就有六七处…东大街,总府街,湖广馆。卓家大酱园的豆腐乳、淡香斋的点心、桂林轩的桃园粉香皂、亢饺子、都益处包子、青石桥温鸭子;公馆里太太、姨太太、小姐、大丫鬟们的日常生活……韩二奶奶心中永恒的成都府,讨口子都是快活的!这也促成了邓幺姑对都市生活的神往,甚至为做不得省城大户人家的侧室而伤心不已。
韩二奶奶对成都的美好回忆,是对自己嫁入农村再也过不回城市生活的怅悔。因难返昔日生活的无奈,韩二奶奶把成都的无限眷念与美好说给幺姑听,也说给迷惘的自己听。
看过这些章节,我这县老表也被迷住了,原来成都是如此真实的可爱着。即使国难当头,朝不保夕的岁月里它也是可爱的。文中写到过年要赶青羊宫,正月十五东大街闹花灯;暑袜街公馆、街头烟馆、乡镇客栈、杂货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居家摆设铺陈、串门谈话内容、红白喜事张罗一一跃然纸上,必定勾起读者对往昔和回忆或是设想。
我做服装生意那些年,半夜赶发九龙商场的包车便是以青年路为轴心,在方圆几百米内停靠,所以对文中提到的青石桥、暑袜街、正府街这些街道地名还是熟悉的。只不过当时我见到的是这些街道熟睡中的样子。
3、不同环境中成长或生活着的人有不同的心态和三观。邓幺姑她娘邓大娘初婚嫁与幺姑亲爹,生活在城市底层。因为幺姑亲爹患病,把家中本钱害光,缺少收入来源,生活一度艰难。幺姑亲爹病逝后邓大娘改嫁给乡下邓大爷,邓大爷视幺姑为己出,娘俩过上安稳日子。故而邓大娘觉着成都不像天堂似的好,也不像万花筒那般五彩缤纷,没钱人家苦得比在乡坝头还厉害。邓大娘的经历决定着她的主观看法。在她的眼里,在乡下,只要勤快,到处都可以找得到吃的,找得到烧的,穿得再褴褛、再坏,总不会受人家嘴脸。这和韩二奶奶对成都的印象观是截然相反的。
4、公馆生活Vs乡间生活。顾天成心爱的独生女招弟在元宵夜走丢后被人卖入郝公馆,作者李先生就此以一个乡间小女孩的视角为读者呈现当时公馆生活和乡间生活的大对比。
(图据网络)
在招弟眼里,公馆里当丫鬟的吃穿住比起乡间的过活可谓福地。可这福地里没有爹爹的疼爱,没有没笼头马似的野法,没有乡下的天宽地大,还得睡得晚起得早,所以招弟想逃出郝公馆……
后面李先生详细介绍了公馆由来和郝公馆的具体家务,那丢现在也是一土豪啊!郝达三在成都市中区黄金地段有十二间加八个双间铺面出佃、成都及郊县置有若干亩良田、高利息放水收入、山西帮票号往来,娶姨太太、买小丫头伺候,窝屋头抽鸦片、逗鸟、聚众赌博,玩耍至半夜,在半官半绅里也是顶富裕顶福气的人家。
郝家大小姐遭无赖调戏,郝老爷不与解围的罗歪嘴等人道谢,以大德不报为由避免对方借此题目大肆敲磕,既是怕沾染失了体面也是精明过头的盘算。殊不知大小姐不雅的遭遇早就传为一时茶余饭后谈资。国难当头之际郝老爷也只是顾全小我之辈,看似懂明哲保身,实则见识素养愚蒙可笑。
二、从作品中看人性:
1、邓幺姑到底是缺少教化的乡间女子,自恃精明能干有相貌,也有血气性,终究无畏伦常,无有“发乎情,止乎礼”的自我约束能力。
舞台剧剧照。(图据网络)
嫁与蔡傻子不算合心意,也是一个好归宿。自己当家作主,家境殷实本该恪守本分,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倒也安乐喜福。可惜跳不出一个情字,对丈夫的木讷寡言失望,为罗歪嘴的豪爽气魄有眼界动情。动情则已,何须逾了本分还如此招摇?无视全镇风雨言论,更是不加忌讳,轻佻出格,闹出“二夫一女”的丑态岂止贱莫甚,罪过大了去。后来招趸打就是现世报的实证。不过其以死相护蔡傻子的勇气与泼劲倒也有些气性,正如她第一次辩驳罗歪嘴为何不聚众烧了洋堂、杀了洋人一样,有无知无畏的蛮横和可爱。
为重整兴顺号,为蔡傻子不再受官刑,为金娃子日后不做放牛娃,更为化解顾天成与罗歪嘴之间的怨怼,蔡大嫂答应再次出嫁,嫁与迷恋自己又奉洋教得势的顾天成。
小说末尾以邓大爷连连无奈说世道不同了,世道不同了作结,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间。
旧时的女子做为男子的附属物而存在,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少有独立的人格和被尊重。蔡大嫂初嫁蔡傻子也算门当户对,只是才貌上不甚满意。蔡大嫂与傻子表亲罗歪嘴的苟合是缺少教化的情欲放肆,也从侧面反应出当时的人伦风貌。后来蔡大嫂再嫁与顾天成是无奈妇人的权宜之计。可以看作是蔡大嫂贪图享乐的打算,有悖世道德行伦理,但这打算也有侠义又能两全,这也是作者李先生想透过作品表达出当时妇人在夹缝中的一种求生状态,是一潭“死水”中荡起的涟漪。这也让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写的新诗——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2、刘三金的出现,是一个起牵引作用的人物。她看出罗歪嘴与蔡大嫂的情感端倪,替他们说破道明,看来是在凑成撮合,实则是淫盗之媒!不过在自古青楼酬风月的卖笑女子看来,她可认为是在报答罗歪嘴。
暗黑顾天成,刘三金也是执事者。
3、顾天成妻子Vs邻居钟大嫂。顾天成的妻子是个可怜人。为什么说她可怜呢?一她有病,哮喘一类的吧,有病舍不得花钱吃贵药。勤俭可以养德,可是抠门不算,顾妻就是勤俭至抠的一类。抠死自己苦了招弟十二岁不到便没了娘管头管脚(梳冒根儿、裹脚)。二是顾妻愚昧,觉着没给老顾家生儿子有罪。贤良似的劝顾天成纳妾生子。放现在生儿子才是赔钱货哩!谁家女儿还取招弟的名儿,恨不得都改叫招商、浦发哩!第三,顾妻为只死鸡受了邻居闲气,加速死亡真见可怜。
钟大嫂,顾天成奉洋教的牵线人。呕死顾妻还能脸不红心不跳惺惺作态,一番吊唁还主动操持顾妻丧事。看到这一节时我想起虹影写的《好儿女花》里有这么一段:为芝麻小事与祖婆结怨的黑衣女人前来吊唁,孝子贤孙般悲恸欲绝,其实是借机用擦了煤油的手去摸一把死去的祖婆的脸,目的只有一个,便是让祖婆下辈子无法投胎成人,只能待在阴间……
人心,隔了一层肚皮,黑红难辨。
三、从作品中看果报:
苕气贪色的顾天成被坑了捐官的银两还另有抵押,随后多病的妻子受邻居钟大嫂闲气呕死,十二岁的爱女招弟因自己复仇心切在元宵夜走丢被卖入郝公馆当小丫鬟,一环扣一环,真是应了朱纯庐写在《治家格言》里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的字句上。
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扣合堪称无缝链接。
四、从作品看语言特色:
1、李劼人先生是四川人,写晚清的成都及成都周边人事物活灵活现。语言通俗流畅,描述当时世人的日常用语与现在的成都熟语相差无几。虽说我讲的是十里一乡音的眉山话(在眉山的地界上,每隔十里,所用乡音皆不相同)但不用看作者为使用方言俗语所标的注解,理解和再现文中的成都话是没有一点难度的,想必成都本市人和谙熟四川话的朋友们阅读此书会更有共通感。
李劼人塑像。(图据网络)
2、书里写“刘三是刘三金的简称,是内江刘布客的女。”这种介绍方式我们现在也延用:常说的如这是哪个的女,某个的娃。那是张二娃,那边那个是熊四孃。读着好亲切。
3、李劼人先生写美女,写蔡大嫂是天回镇的盖面菜(我妈常说我徐兆鑫表弟是我外公徐家的盖面菜)。“一双碗豆角眼睛……安两枚又清亮又呼灵的眼珠……”相信很多读者看过都不会忘掉蔡大嫂这双眼吧!
写刘三金长得好。“白白净净一张脸,很浓的一头黑发,鼻子踏一点,额头削一点,颈项短一点……”大家手笔何须给人物化妆,人物形象很生动哩!
我觉得《死水微澜》里最漂亮的应该是郝公馆里的大小姐。李先生并未过多着墨大小姐眉眼,“乌黑的头发,衬着雪白粉嫩的后颈,更为动目”,单就这么一句,这郝大小姐有多美,大家可以想象了。再有,招弟的相貌也应该是不丑的。
水平有限,眼界不宽,在下愚见,以上随想乱谈就此打住吧。
作者简介
安满墨墨:
本名徐恒,具有70年代情怀的80后,素以品饮文字、水煮分行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