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爱阅读>读后有感

无声——读《傅雷家书》有感

来源: 责任编辑:刘寅 2018年03月27 15:35:24

    卓汐聪

  当我回过神来,书已经翻到了末页,心中突然升起了一种惘然若失的感觉。当我读到了最后一封信(最后一封信是一封遗书),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涩。
  其实,只有最后一封信才令我心中有所触动,而这一次的触动,却让我久久无法合拢这本书,努力想要回忆之前的每一封信,但都觉得坠入大海一般杳无音信了,传不出一丝回声。
  并不是这最后一封信让我叹惋,而是之前的两百多封信那种仿佛已经成为了人本身机体中的哪一种声音戛然而止了。它存在的时候并没有将其珍惜,直到不存在的时候才猛然让自己浑身一震,但却无法追寻了。
  说实话,我已经完全习惯了前两百封信那种关怀,那种讨论式的关怀,完全习惯了父母和孩子两代文化和艺术大师对音乐和文学的讨论所磨出的火花,甚至根本没有用心去体会那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把更多的心思投入到他们所讨论的文化上面去了,若没有最后的那一个转折,我想我的这篇读后感将会是关于文化和音乐。
  或许正因为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并没有体验过成为爸爸的感觉,所以作为孩子的惯性思维让我沉浸在了父母的这一种无微不至,始终不渝的关心之中。
  直到最后的那样一个不算是结尾的结尾,把我从多天把研究艺术和文化作为阅读这一辑的圭臬生生地拽了出来,我才恍然醒悟:这一种无声的关怀直到失去了才会怀念拥有。
  就像最末的一页上写着: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  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些许年轻人的感想,然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将它的关怀融进了每一天的音乐艺术讨论之中,让远在他乡的傅聪能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一种关怀并且并不会有着非常大的亏欠父母的感觉。这才是无声胜有声。
  我不知道傅聪在得知父母含冤而亡之后是什么心情,我想在短暂的悲痛之后将会是长时间的惘然若失,至少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是这样一种心情。
  在我写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我的妈妈正在旁边阅读《傅雷家书》,她不断地用红笔勾划着富含哲理的字句,还念出声来,并加上一句:“你看写的多好!”同时作为母亲,她一定是获得了不少的认同感,心中有了我们无法感受到的共鸣。
  妈妈问我:“傅雷是一个音乐家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是,他是一名文学家,翻译家。”妈妈说:“不是音乐家还天天钻研钢琴曲,还有这么深的造诣。”我突然又思潮起伏,不管是不是出于求职的需要,傅雷夫妇研究钢琴曲一定抱着一份想要和儿子拥有共同语言,想要了解儿子的生活的心情。一次妈妈的一名同事问她:“没想到你还是一个铁杆球迷呢,女性很少有真正喜欢看球的。”妈妈说:“我儿子喜欢看球,我想和他有共同语言。”
  想到这里,我的心中已经无法平静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才是母爱与父爱的伟大之处,无声地研究孩子的爱好,以自己也喜欢作为理由来获得与孩子更多的共同语言,产生更多的生活共鸣。
  妈妈又说:“傅聪中途回去看望过父母吗?”我说:“回去过一次,主要是他太忙了。”妈妈叹了一口气:“唉,借口自己忙,给自己找理由。”我试着为傅聪辩护:“那年代坐个飞机不容易。”心里早已跌宕起伏,傅聪没有把握住父母的爱,让这份爱在几万里的距离中慢慢淡去,而我们呢?
  猛然想起香港主持人梁继璋在辞世之前的最后日子里给儿子写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会相处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我们爱与不爱,都不会在相见。”

最多关注 TOP10